阅读历史 |

第341章 起航(2 / 2)

加入书签

在周金根办公室坐了一会儿,一个男人敲响了办公室门,而后直奔陈家志而来。

「陈总你好,我是繁荣村村书记周宝龙,这两天杂事缠身,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男人看着还挺年轻,陈家志也伸出了手,「你好,周书记。」

周宝龙又和周金根打了招呼,然后便和陈家志聊了起来。

关于村里来了人要包地种菜,一包还至少是几百亩,周宝龙在两三天前就知道了。

繁荣村也有承包大户,但最多就几十亩地,还种的是粮食。

这陡然来个要种几百亩蔬菜的大户,让村委很没把握,而且当地人确实对某些外来户的种地方式不满。

不爱惜土壤透支地力也就罢了,农药施用也不合理。

有部分村民便很抵制把地包给外来户,声称压榨地力的行为是在撅他们的根!

在此前位于繁荣村的罗南园艺场建设过程中,便出现了此种行为,导致选址也调整了两次。

总之,地好租,但规模一旦大了,还想连片没有『插花户』,工作量就很高了,为了一个普通菜场不值得。

然而,刚才康行义来电,菜场涉及到了供港和出口,还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有政绩,未来未尝没可能在领导面前露脸。

而且种植方式对土壤有利,工作难度降低,还能顺带给村民做点实事。

这种好事可不多。

至于为个人牟利,种菜的大多是苦哈哈,赚不了几个钱,远比不上村里的几个厂子。

还不如拿这事为村民谋福利。

周宝龙竭力的说着繁荣村的优势,靠近城镇,生活方便,地好土好水源好。

「陈总,繁荣村你也去过了,村里除了菜田,其它的正好在收水稻,只要你愿意来繁荣,我十月初就能给500亩地给你!」

繁荣村陈家志也很熟了,村子比较富裕,村民种地欲望不强,又刚建成了罗南园艺场,组织上有经验。

但从目前与周宝龙的接触来看,他有点拿捏不准这人是想做点实事,还是以为有利可图。

便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而是说要再看看。

他也确实又实地考察了两天,也去了周金根推荐的王家村和朱家店村。

朱家店村就在繁荣村旁边,而王家村更靠南,条件也不差。

陈家志没有刻意去接触这两个村的人,但村干部也都主动联系了他。

然而,始终没有心动的感觉。

尤其是当繁荣村不断加码,先是承诺村里的喷灌泵站只需交电费便可免费使用,同时还会协助向上申请水泥明沟等基础设施补助等等。

这种落差感就更强烈了。

敖德海丶薛军这些天也一直和他一起,方方面面都有接触。

「老板,周宝龙在繁荣村风评还不错,多数人对他都比较服气。」

「嗯~我也打听了。」陈家志沉吟了会儿,说:「那就在繁荣村吧。」

繁荣村的地租也很便宜,每年每亩两百元左右。

加上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补贴和建设力度都不小,对集体园艺场,市级和区级财政是直接一座补助80万元,同时还有基础设施补贴1000元/亩。

私人建场还没有给补贴的先例,但在周边沟渠丶道路丶喷灌泵站等设施上也有政策支持。

同时宝山区以前是传统粮棉油基地,机械化程度很高,有深入各村民小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在耕整地上可以直接用拖拉机,效率更高,只是要考虑排水沟的设置。

总体来说,总投资成本比花城更低,建场效率也不慢。

早点定下拿地,也可以趁秋天早点出第一批菜。

当陈家志把确定拿地的告知周宝龙后,繁荣村村委也展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

繁荣村有19个村民小组,大约1050户,耕地约3495亩,户均约3.3亩地,也就是说500亩地至少要搞定150馀户人。

但繁荣村此前有大户承包基础,村集体也有数座工厂,还位于国内最大的城市郊区。

本地人种地热情不高。

当选定地点后,周宝龙领导的村委会和有关村民小组都召开了大会。

虽偶有波折,但最终也划定了一块连片的约580馀亩的土地出来。

之所有超出计划,因为部分村民过于热情,与其把地租给不稳定的小菜农,大菜场好像更有保障些,租金也会微微高一些。

陈家志也主动提了提务工赚工资的事,结果引起一片嘘声。

很现实,鲜有本地人愿意下地干农活,还不如在家搓麻将呢。

开大会,搓麻将;

丈量土地,搓麻将;

签合同,按手印,搓麻将……

等走完拿地流程,陈家志把上海麻将也给学会了。

这时,村里的水稻也基本收割完成。

敖德海熟悉了环境后,也进入了状态,先是从花城要人组建管理团队,包括戚永锋丶张卫东丶黄山三对夫妻,以及数名熟练工都来了沪市。

一个工作班子便成立了。

再就近招聘劳务团队丶与本地农机服务组织签合同,便能开展整地开沟工作。

沪市冬天冷,敖德海也想早点抢一茬秋菜出来,为此组织了工作会议。

「已经十月份了,雨水少,第一批抢播种的菜地沟不用开太深,早点播种为要务,在入冬前争取播100亩地以上。」

「品种计划了60天丶80天和120天三种菜心,以及本地的上海青品种丶菠菜丶芥兰丶芥菜丶大叶茼蒿丶板叶荠菜~」

「播种机也要再催一下总部邮寄过来,有播种机能减少后期间苗。」

……

各项安排井井有条。

陈家志只在最后进行了适当补充,比如冬天要换耐寒品种。

沪市的冬天寒冷,会给很多人冬天种不出菜心的错觉。

其实一样能出菜。

因为生长期更久,品种的不同,亩产量反而能更高。

也确实有很多菜会受到冻害影响,然而沪市也可以上小拱棚防寒保暖。

可以上设施的时候,陈家志也不含糊,沪市菜场也就此起航。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