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上百场演出与米哈伊尔的翻译事业(2 / 2)

加入书签

甚至入座的人数都要比那部《远处的伯爵》还要多了!

这怎麽可能?

就在弗雷德开始揣摩场上的这些人是否也是因为所以免费才会来的时候,演出却是已经正式开始了。

而等演出结束后,弗雷德在看着场上那些流泪丶惊叫的女士们的同时,他的心情也是格外的复杂。

就算他不怎麽看关于爱情的戏剧,但是感觉这部剧比《远处的伯爵》更好看是怎麽回事

而假如《远处的伯爵》都已经超过了雨果先生的戏剧,那麽这位只有二十一岁的年轻剧作家呢?

莫非他要比雨果先生更伟大的多?

弗雷德一时之间感觉自己真的有些茫然.

毫无疑问,宣传对于一部新的戏剧能否成功来说至关重要,而假如宣传工作已经足够到位,那麽剩下的无非就是交由观众们来选择了。

而关于最近这些天报纸上的舆论风向,陈然,费尔南多作为巴黎的地头蛇能够闹出更大的风浪,甚至看上去一直在压制着关于《茶花女》的正面消息。

但由于米哈伊尔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且他如今在巴黎多少也拥有了一些基本盘,所以就算打不过,还手也是能够做到的,更何况还有一众贵妇花大钱来捧场.

总之热度是真的够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胜负来说最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什麽呢?

那便是演出的次数!

这也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够检验出一部戏剧是否成功的标志。

而在最开始的时候,报纸上并没有太多这样的文章,但等过去了好一段时间后,巴黎的报纸上赫然出现了这样的一篇报导:

「距离《茶花女》首演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而就在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茶花女》已经演出二十馀次,每一场演出都坐满了观众,并且接下来还有非常漫长的排期正等待着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将至少在巴黎的各大剧场演出上百次!这便是巴黎观众们的选择!而谈到这里我们便忍不住要问,《远处的伯爵》已经上演了多少场?它还能上演多少场?」

看到了这篇报导的费尔南多:「.」

关于这篇报导提出的问题,费尔南多肯定是知道的,但打死他他也绝不可能将这些消息透露出去。

顺带一提,出于了解对手的心理,费尔南多当然也去看了《茶花女》这部戏,看完后他先是回味了一阵,接着想起了什麽的他顿时就满头大汗。

都这个样子了,接下来我应该怎麽办?

还有补救的机会呢?还有挽回的馀地吗?

就在费尔南多满头大汗之际,同样没过多久,许多报纸上都出现了一些热情洋溢的文章:

「毫无疑问,我们法国的戏剧界又迎来了一位天才人物!他的第一部剧竟然就受到了如此广泛的欢迎.」

「他是高雅的诗人,同时他也证明了他是一位天才的剧作家!倘若他生在法国,他是否有机会进入法兰西学术院成为一名不朽者呢?」

「假如米哈伊尔先生出生在法国,他在今天得法国文坛将有着怎样的地位?」

「即便他是一个外国人,但事到如今法国的文学界已经不得不承认一件事了,那便是这位先生已经真正的在巴黎留下了属于他的痕迹!」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这一时期剧作家在巴黎文化界的地位那可是一等一的高。

因此相比起小说,米哈伊尔在戏剧上取得的成功自然是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巴黎文学界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俄国来的作家,并且有些人已经开始怀疑到底谁才是法国人.

巴黎的上流社会对于这位俄国作家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甚至都有人忍不住直接托人打听这位俄国青年在俄国时的事迹。

而他们想找人打听消息,那找的人肯定也是俄国上流社会的人,如此一来,米哈伊尔在俄国的上流社会估计也是彻底低调不起来了。

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巴黎民众也已经慢慢接受了米哈伊尔的存在,并且选择了热情洋溢的接受:

「就让他彻底留在巴黎吧!只有巴黎才能给他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他的作品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了!所以就让他彻头彻尾地成为一位法国作家吧!他绝对有这个能力,只有法语才真正的适合他!」

而就在这些事情持续性地发酵的时候,米哈伊尔却选择了一定程度上的低调行事。

首先演出场数实在是有些太多了,米哈伊尔要是每一场都去那真得被累死了。

其次就是最近想找米哈伊尔的巴黎贵妇实在是多的有点吓人了,米哈伊尔是真害怕自己出门出多了突然就被人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当然,在选择避避风头的这段时间里,米哈伊尔并未闲着,而是饶有兴致地读了许多巴黎才有的书籍,比如哲学书丶工具书丶科学书以及许多宣扬某种政治学说的书。

有些书稍微有点危险,但有些书也是真有点东西的,对于具体的生产生活来说也是如此。

像这些东西,米哈伊尔看着看着就动了一些翻译的心思,或者说他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只不过前面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深入学习各种语言当中,而如今既然已经有了不错的水平,那麽将有些有用的书凡翻译一下带回去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关于翻译,在一些特殊时期确实能够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甚至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觉醒的开始。

米哈伊尔虽说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能做到的东西不多,但翻译翻译一些书并且送到某些地方上传播还是可以的。

因此在翻译这一块米哈伊尔算是有一个较为长期的目标,那便是翻译一些实实在在的书到一些国家的知识分子乃至大众们手里,当然,这个真得用笔名搞,不然一个不留神,米哈伊尔说不定就成了俄国丶大清等多国的通缉犯.

坦白说,这样的行为未必能对历史产生什麽影响,个人的力量在历史面前终究还是太有限了,但无论如何,能稍微做点事还是做点事吧。

而除了这个长期目标以外,米哈伊尔最近正兴致勃勃地为一个短期目标做准备,这个短期目标便是翻译一下那篇将于1848年在伦敦出版的《gc党宣言》。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米哈伊尔应该就是在见证和做完这件事情后便会返回俄国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