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2章 步子迈得太大,你就成了莽逆!(2 / 2)

加入书签

张承负恭敬两拜,先拜老师张角,又拜了大儒荀爽,这才取出黄纸与炭笔。而荀爽扬起老眼,正视了这年轻的太平道少年一眼,才缓声开口讲述。

「皇帝贪钱,横徵暴敛,如同虎狼,宦族则为鹰犬爪牙。而今日天下,小民赋税之重,实物的田租谷物尚在其次,唯有人头钱税丶徭役折钱,才是压垮黔首的重担!男女丁口,每人每年算钱120文,童子口赋每人每年23钱。徭役折钱的更赋,则是每丁300文。这合在一起,就是886钱每户!而胥吏层层加码,到了小户百姓头上,至少有3成苛税,就是1200文。而小户百姓难以获得铜钱,要拿出这一年1200文,就非得低价卖谷丶高息借贷,付出2000文以上的实物,才能勉强支应。故而,朝廷的钱税,压到小户的头上,就是两倍以上的负担!」

「除了这算丶口丶更三赋外,地方州郡上,尤其是宦族把持的郡国,还有亩十钱丶钱项附加与榷盐提价。这每一项的增税,都索要的是铜钱!这就逼得小民必须借贷,支出双倍或者更多的财物来。而放贷给小民,便是地方豪强丶官吏们,最为暴利的敛财之法,是天下赋税的第一大弊!」

张承负侧耳倾听,眼中显出惊异。他仔细记下大儒荀爽给出的数字,然后沉吟片刻,在黄纸上写下「粗陋失礼」的简笔楷书。

「货币化负担对小农现金流的冲击,是东汉末年财税徵收的第一大弊。从中盘剥百姓丶大肆渔利的,不仅仅包括中央的朝廷官府,还有各级官吏,地方的世家大族与豪强.」

「张道人!这天下贫富分野丶税赋负担的问题,其实在前汉末年,就已经显现。莽逆也曾以『均平』的名义,推行『复古』之道,抑制『兼并』,以图改变天下积累的弊政。而他最后的下场,世所共见。你可知,莽逆所行之政,为何会尽数失败吗?」

听到王莽失败的改革,大贤良师张角若有所思。新朝距离汉末,不过两百年,其中的弊政,正是东汉士人们所反覆探讨与研究的。而面对荀爽的询问,张角略一沉吟,就正色答道。

「荀使君,新莽改制,首先以『王田—私属』,禁止天下的田地与奴婢买卖,作为治财治民的基础。『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次,设立『五均丶六筦』,行五均以平谷物市价,设六筦以收盐铁丶钱币丶山泽,归朝廷经营,行官办调价与专卖。『莽行五均以平市价,设六筦以厚往来。』这两项政策的思路,原本是均平天下丶有利百姓的初衷。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却变成了害民的恶政,令天下民怨沸腾.」

「而再往后,新莽反覆改铸货币。先有『一刀平五千』丶『大泉五十』,又有『小泉直一』丶『货布』.然而这些朝廷所发布的货币,最后都变成了劫掠民财的恶币,成了小民百姓的噩梦。班固曾言,新莽『名为复古,实为失实之弊』。新莽想要做的,是『抑制兼并—强化管制—掌控贸易』。但最终,『抑兼并』流于纸面,『强管制』实则扰乱生计,『控交易』则成了掠夺民财。如此折腾下来,待到天下不堪忍受,民变纷乱四起,新莽就成了莽逆。这初心虽好,却徒劳祸乱天下嗯?」

一番总结下来,大贤良师张角声音一顿,脸上微妙变化。荀爽在此时提起王莽,又有意询问,明显意义颇深,是在暗中点他啊!可前汉末年的具体形势,和此时继汉的纷乱徵兆固然相似,具体却又不同,如何能一概而论?.

「张道人,你说的很对啊!莽逆的政策,初衷虽好,却都流于表面,根本无法执行!他禁止买卖丶限制占田丶朝廷专卖丶管控钱币.每一条政策的本义,都是在抑制豪强。但一旦这些政策的执行,落在了地方权门之手,那法外留空丶上下合谋.最终的结果,就是既伤小民的生计,又难动大族的利益,最后引发天下普遍的怨怼!政略再好又如何?初衷再善又怎样?若无底层执行的官吏人手,又如何能得以实现?换而言之,这天下的局势,若无上下打通的士人团体,没有这些郡国乡里的官吏协助,又如何能轻动呢?」

说到这,大儒荀爽悠然嗟叹,像是看清了朝廷治政与地方行政的现实。他微微摇头,含笑看着一脸沉肃的大贤良师张角,意味深长的问道。

「张道人,大贤良师!你太平道的初衷,固然是天下百姓的大义,要去均平世家大族的贫富可离了世家大族丶天下士人的协助,离了这些识文断字丶能写会算的执行人,你又能去依靠谁,来做到这些『大义』呢?」

「天下事,急不来,欲速则不达。急急的跨出一大步,反而会向后跌倒。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王莽旧事,也犹在眼前。我看,你太平道终归是要妥协的,调子定低些,步子迈小些.《京氏易学》,也一样是经学正道,未必不能成为《太平经》的核心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