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88(1 / 2)
不得大人总逼着孩子叫人干嘛的,忙让他一边儿玩去。
有人不想去龙庙镇住店,就跟沈宁商量在村里安排住宿,他们愿意付钱。
沈宁就和高里正商量,他家腾两间屋子出来,除了霍三少夫妻和孩子再安排两家。
再让大伯和四叔家各腾一间出来,张氏和孩子们在县城没回来,毕竟那边儿作坊也不停。
等客人们走了两批以后,草棚子这边空下来,附近下地回来的村民也来瞧热闹。
要是还有饭菜,他们当然也想尝尝。
各酒楼已经在收拾折箩,虽然是折箩,但因为是自助餐形式,大家拿多少吃多少,并不会去大盘里搅和,所以是干净的。
几家也不收钱,就按着人头分分,让他们跟着沈娘子沾光,乐呵乐呵。
村里人觉得自己衣裳埋汰,也不往凳子椅子上坐,就搁路边一蹲,端着碗盘地开始品尝。
“这是白菜?这白菜怎么比我家肉还好吃?”
“这是肉丸子,咋和咱家肉丸子不一个味儿,真香!”
“怪道人家是开酒楼的呢,就是不一样!”
除了小珍珠他们喊来的村民,附近村也有那脑子灵活的,趁着天黑前拎着自家的物事来卖。
有人拎着自己编的轻便篓子、筐子、篮子、笸箩,还有人带着麦草编的草盒子、蒲扇、草帽,也有人来卖自家织的棉布的,还有人拎着母鸡、鸡蛋来卖。
也有人家冬天用麦草盖了菠菜、韭菜、塌菜的,自家舍不得吃,就一次次割了来卖。
客人们吃饱喝足,去镇上的就跟沈宁裴长青等人告辞,看到路边儿有村民卖东西也问问行情。
有人买些鸡蛋,有人买筐子菜,还有人家里正好缺草盒子、笆斗什么的,一问村民卖的比铺子便宜,便随手买两样。
棉布也比铺子便宜,虽然没有那么好,但是做家常衣服,尤其衬裤什么的没那么讲究。
这些来道贺的客人,在结交自认有用的人脉上,那花多少钱也不觉得心疼,可日常过日子也是该省省的。
有便宜干嘛不捡?
如此双赢。
小珍珠也把她和陈玉箫、宝儿几个穿的草帘子拿出来,原本她想天暖和了挂在自己门上当门帘的。
这不是能赚钱吗?
自家先不用了!
有个客人原本想天气渐渐暖和了,要把家里的夹布帘子换成竹帘,看到这个草珠帘子觉得更好看,而且碰撞起来清脆好听。
他问过以后当即就买了。
小珍珠还送他一串替换,若是有珠子碰坏什么的,就能换新的。
还有孩子趁着天黑前赶紧去挖鲜嫩的野菜,打算卖几文钱。
不说城里人喜欢吃野菜么?
住村里的客人兴许明儿早想吃呢?
靳老板、杨老板以及桃源县的庞老板和谢老板不住下,他们几家结伴儿赶夜路。
不过他们都没急着告辞,而是留下跟沈宁裴长青一家吃晚饭。
本身就是奔着美食交流来的,自然想多交流交流。
晌午那会儿忙着做饭,而沈宁也忙着招待各方来客,没有充足的时间坐下畅聊。
就聊了烧鸡烤鸡的,不尽兴。
傍晚他们转移到沈宁家,谁也不饿,也不再吃晚饭,只喝山楂梨水或者喝茶吃小点心、干果,围坐桌前聊得火热。
谢老板是桃源谢家,也是联了宗的。
他和庞老板是听许知县说的沈宁,后来张公公一行人返回,他们也上前招待了,之后就和王永冯彬认识。
谢老板抛砖引玉,说了几个自家的招牌菜,另外三家也聊了自家的。
沈宁又跟他们分享一些菜谱和食材保鲜、加工的理论知识,希望能丰富他们的后厨装备和厨艺。
桃源县盛产鸭子、大鹅,她分享了秘制烤鸭、烧鹅、盐水鸭的做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