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1 / 2)
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
「冗官丶冗兵丶冗费」号称北宋「三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三冗弊病是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根本原因先不深究,赵德秀只知道一点一一是病就得治!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想根治病痛或动乱,最佳办法就是从根源上入手。
赵德秀深知,这一封奏本名为赵普所呈,实际上大多内容是赵匡胤的构想。
这封奏本一旦公开,代表着赵匡胤要正式对五代各种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建隆新政」,这一奠定大宋百年基业的历史浪潮,已直接拍在了赵德秀的身前。
赵匡胤引着这浪潮来到赵德秀身前,绝不是要赵德秀去当什麽执行者。
「天子秉国,太子议政」,名正言顺,古今大义。
时至今日,半只脚成功踏入东宫的赵德秀,已渐渐成为天下大势的引领者,不仅仅是参与者。
赵德秀的脑筋快速开动着,很快他心中就有了一番说辞:
「唐末以来,天下诸侯割据,地方势大一地藩镇,名为节度使,实与战国诸侯无异。
今大宋甫建,为保证大宋基业延续千秋,父皇自当与天下更始,改革天下病痛。」
赵德秀先出言肯定了一番,赵匡胤要施行新政的必要性。
见赵德秀说出他施行新政的初衷,赵匡胤满意的抚了抚长须。
在赵匡胤满意的目光下,赵德秀继续说道:
「然,天下沉甚重,新政有事需急,有事需缓。」
听到这番话后,赵匡胤的眉头下意识皱了一下。
可他一见到满脸自信的赵德秀,那起的眉宇就陡然舒展开。
这一封奏本中,一下子谈及的改革内容太多,的确称的上「急切」这一评价。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然他明知不妥,可限于客观原因他不能不急切。
从赵匡胤的视角看去,五代的开国之君,除去一些横死的外,基本就无长命的。
这是因为历代开国之君,与他一样都是武将出身,早年征战身上不知留下多少暗伤。
最主要的是暗伤一旦复发,从健康到身逝,往往不过短短数日。
诸多先例在前,赵匡胤不得不以为戒。
除此之外,早先赵德秀仁弱,赵光义短视的印象,更加重了赵匡胤心中的急切感。
但现在嘛,赵德秀表现愈发优异,赵匡胤愈觉得有些事的确可以缓缓。
「那你认为,何事当急,何事当缓乎?」
见赵匡胤问及具体事项,赵德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设知州当急,设通判当缓。」
知州,全称应该是「权知某州事」。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便是「州」。
而州的最高长官,号为刺史。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州刺史,常为各地节度使兼任,几成定制。
这一定制,致使各州皆掌握在武臣手中,地方税务丶军务丶政务丶刑务,人务,皆不从中央,
地方自决。
久而久之,藩镇骤起,遂茶毒百年。」
为何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屡禁不绝,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如赵德秀所说,畸形的地方制度,让各镇节度使实际上成为春秋时的各诸侯国。
有这客观因素,中央要是还能集权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既然是制度出问题,那就先拿制度开刀。
「委派文臣为知州,形成定制,以夺刺史之权,以分节度使专制之势。
文臣主州,以文制武,确是上策。
然天下战乱未定,文臣主政一方后,对军务定知之甚少。
若再派通判监辅,一遇要事,两相推,肘多端,则州境必乱。
州境一乱,大宋何安?」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担忧。
宋代皇帝放任「官」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在于「分散事权。」
就好像通判之于知州,知州是一州的最高长官,统管一州军政要务。
然通判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单单在于监督,是在于「平行共事」。
「平行共事」,再加上「文臣」二字,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必定会产生:
无休止的内订,无休止的攻计。
从事实上来说,这一乱相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可若想着靠这一层,来加强中央集权,不出三十年,大宋的国力会日益屏弱。
地方各州就宛若每块砖石,众多砖石紧密联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大宋社稷的基石。
各块砖石一旦出现裂缝,基石崩裂基本就已进入倒计时中。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陷入了深思。
思虑一番后,赵匡胤问道:
「若不分散事权,知州虽是文臣,无法举兵谋逆。
然专权之下,若一地知州为野心之辈拉拢,亦难免会成大患。」
「这一隐忧,你该如何解决?」
在赵德秀的步步阐述下,赵匡胤已渐渐将他当做可一同探讨新政的人。
凡有所否,否完后就要提出中肯建议,不然就是在清谈狂议。
在赵匡胤的疑问下,赵德秀询问道:
「父皇,儿臣可动笔乎?」
见赵德秀都想动上笔,写上心中想法了,赵匡胤笑了笑;
「尽管用就是。」
说着赵德秀便从案上的笔筒中取出一支毛笔,不料还未动笔,赵匡胤就阻止道:
「议政,自当用朱笔。」
案上朱笔,唯有一支,就是方才赵匡胤批阅奏本时所用。
得到了赵匡胤的准许后,赵德秀便拿起那根朱笔,摊开一张空白的帛书,认真的写下了两个大字:
「分权!」
望着赤红的这两个字,赵匡胤的手指轻敲起书案。
「你具体说说。」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分权」的政治智慧。
然每一个时代,分权的具体方式都有所不同,赵匡胤想听听赵德秀的具体看法。
「父皇所顾忌者,无非知州手中权力过重,故想派通判平分事权。
然平分事权一举,却会致使州政紊乱,遗祸甚远。
为两全其美计,儿臣认为平权不如分权。
一州要务,无非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为军政,二为民政,三为司法。
三权当分立,互不归属,皆直接听命于朝廷。
如此一来,地方再难形成割据之势,而三权各有主责者,亦不容易致使州政紊乱。」
三权分立?
这一分权思想,对赵匡胤来说并不陌生。
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制,便是在这一政治思想下产生。
而中央三省的分立制度,是大大减轻了相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