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八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2 / 2)

加入书签

中央相权既能一分为三,地方缘何不能?

赵匡胤手指敲击书案的速度越发快了些。

见赵匡胤有所意动,赵德秀连继续说道:

「在儿臣看来,各州日后可主要分为三部:

一为转运司,负责民政,以文臣充任。

二为提刑司,负责司法兼监察之务,以文臣充任。

三为安抚司,负责军政,边境以良将充任,内境皆可。」

「今我军在伏牛山大胜,路州境内,多有惮我军声威者。

藉此声威,这一构想可先在路州施行,以观后效。」

赵德秀口中所说的三司,是历史上宋朝本就会设立的地方机构。

只不过这三司,在当下还并未正式设立,因这三司实际上是属于「路」这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而当下并未有「路」这一行政概念的存在。

遍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在地方实行三权分立,是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方式。

可惜历史上当这三司部门出现后,大宋已在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那时三司部门的设立,除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外,还进一步加重了大宋的官。

好在目前大宋初建,一切都来的及,大宋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在赵德秀心中,在州级设立三司部门并不是目的。

随着各地民生的发展,原来的「道」级行政区域已不再适用,一种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高级地方行政区域概念,是必须要应运而生的。

「行省!」

然实践出真知,先在路州进行试点是最稳妥的方式。

在认真思付完赵德秀的提议后,赵匡胤放下了敲击书案的手指。

「你所提议,并非不行。

然需多多商榨。」

赵匡胤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毕竟若这三司制度在路州施行,那麽新政要重新商榨的地方就颇多了。

例如知州要不要再设,设的话又该担任哪个司的长官等等。

听到赵匡胤的顾虑后,赵德秀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新政一事,兹事体大。

儿臣以为,父皇不如在朝中设立一咨议省,以各部名臣兼任省员,群策群力,共商新政一事。」

赵德秀有此提议,是借鉴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例。

历史上许多改革,要么半道崩组,要麽改着改着面目全非。

这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历代的改革皆由某位明主,或者某些名臣发起,并无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一事。

无专门机构统筹各部,就会导致各部门互相推,阳奉阴违。

最重要的是难以快速形成一个支持改革的利益集团,

用利益去驱动改革,方是施行新政的最佳方式。

听到赵德秀的这一建议后,赵匡胤眼前一亮。

这一点,他之前倒是没想到过。

有着深远政治目光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设立咨议省的种种好处。

「善。

等朕回朝后,朕就下旨设立咨议省。」

赵匡胤看向赵德秀的目光充满赞许。

「朕很欢喜,你今日能提出许多见解。

日后国家大事,朕会多多与你商议。

你少时,朕尚以为你才干不及光义。

不料吾儿竟如楚庄王,三年不鸣,鸣则处处惊人!」

说完后,赵匡胤忍不住大笑起来。

过往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若他有朝一日突然旧伤复发倒下,大宋未来会如何。

现在这一担忧,却并没有那麽重了。

「你是朕的嫡长,又身兼拥立丶平乱两大首功,朕若封你为亲王,未必不可。

然你一旦身为亲王,依先朝惯例,则需要一直留守京师。

朕知你志不在此,且天下未定,战事频仍,兵权不能一直假手异姓。

另若无显赫军功在身,朝中诸多骄兵悍将,你来日未必能完全压得住。

希望你能明白朕的苦心。」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心中激动。

老爹,你这大饼画的!

但是这大饼我吃。

「天下未定,何以守国?

父皇苦心,儿臣知晓。」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再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京后,你有一件当务之急。」

听到这话,赵德秀好奇抬头。

「还望父皇明言,臣必不让父皇失望。」

赵德秀不知,他说这句话时,赵匡胤的眼中已出现一些椰输之色。

「回京后就成婚,然后赶紧为朕生下长孙。

朕可是将你长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啊?」

听到赵匡胤的这一要求后,赵德秀有些为难了。

这种事,不是赶紧就能做到的吧。

而且头胎不一定是男的呀。

在前线即将班师的消息传回京师后,赵光义亦收到了楚昭辅传回的密信。

密信中,楚昭辅详细言明了赵德秀封王一事。

相比于封王一事,楚昭辅认为更危险的事情在于,众人对赵德秀年少封王一事都心服口服。

这代表着赵德秀在众臣心中的声望,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今赵德秀的势力已成气候,再想着去遏制他已不再可能。

要想来日与赵德秀相争,楚昭辅为赵光义献上了一计。

收到此计后,赵光义便召来了一众心腹相谈。

「近来李重进蠢蠢欲动,叛迹已显露无疑。

吾决意他反叛后,向陛下自荐率军出征。

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赵光义的诸位心腹皆大感意外。

他们从未见过赵光义展现出军事才华,这贸然上战场,恐不是件一件稳妥的事吧。

有人迟疑,便有人支持。

姚恕率先开口说道:「乱世之中,军功为重。

臣支持睦州所言。」

姚恕一说话,赵光义的脸上就露出喜色。

赵光义见有些亲信脸上还有些迟疑,他出言安抚道「吾身为赵氏血脉,自小熟读兵书,诸君勿忧。」

赵光义对自身是有着自信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