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龙游考场 一赞一批(加更!)(1 / 2)
第145章 龙游考场 一赞一批(加更!)
大宋建隆二年六月二十,据城中术士言,今日大吉!
天刚蒙蒙亮,垂拱殿外的宫道两旁,就有着壮观的一幕。
三千学子按礼部颁发的号牌,分作十列,正整齐且肃静的站在宫道两旁,等候着进入宫门中。
在宫门外三十步余处,数名礼部与户部主事捧着名册,册上是今日参加科举的学子信息。
位列于三千学子之首的,是按照正常流程参与科考的「解子」。
若定睛一看会发现,最前方的千馀解子,大多是衣着锦绣的世族子弟,他们脸上带着骄矜,与身后的众多布衣形成了鲜明对比。
衣着的显着差距,宛若一条分隔线,将世族子弟与寒门子弟泾渭分明的分隔开。
一位礼部主事敲响手中铜锣后,最前方的学子便依次上前,将手中解状与名册相互对应。
当礼部主事一一用朱笔确认无误后,学子们方能抬步继续朝着前方走去。
而在宫门处,有着一队身形壮硕的禁军。
在学子们来到宫门处后,每人必须解下外衣丶卸下腰带,再由精悍的禁军士卒亲自搜身。
这一关,出乎了不少学子们的预料。
五代之中,礼乐崩坏,很多朝代对搜查应试学子一事,并不抱有严谨的态度。
过往甚至有些学子,能免于搜查而进入考场。
在这一关时,有不少解子被禁军从身上搜查出夹带的纸条。
当纸条在禁军手中出现后,犯事的解子们有的哭泣,有的惊惧,甚至还有一些人在叫嚣。
然无论是何种作态,受到晋王严令的禁军,皆不会手下留情。
禁军们一巴掌拍晕违法解子,解子们倒地后,如烂泥般被禁军拖往一旁的刑部办事处。
赵德秀秉承圣命,全权负责新朝科举一事。
于赵德秀的安排下,今日六部中主事大多都在。
面对敢于作弊的解子,赵德秀主打一个惩戒及时。
当违法解子被拖至刑部办事处后,登时就有刑部主事敲响惊堂木,口中厉声说出对他们的处罚:
「记录在案,一生禁考,鞭笞十下。」
大多出身世族的解子,一听这处罚,全都吓得痛哭流涕。
相比于鞭笞之刑,一生禁考的处罚,才更让他们难以接受。
哭喊声,求饶声传到宫门处,让众多学子们引以为戒,至于心中有鬼的人,则是直接哭喊着主动认罪。
这一刻世族子弟们,哪还有几分往日的倨傲。
可等着作弊世族子弟们的还不止这些。
刑部主事做出惩处后,一旁的侍御史上前,开始查问起宫外官员的贪污渎职之事。
在三千学子进入宣德门前,宫外就有安排第一关搜检。
若无官员贪污渎职,这些世族子弟怎能将纸条带入宫中?
侍御史这一问,意味着明日不知有多少官员,将被投入刑狱中。
周渭跟着大部队一路前行,在成功通过宫门后,听着远处传来的嘈杂声,他心中不齿道:
「已入龙门,怎敢作弊!」
数千学子们一踏入宫门,便见到殿内殿外早划分好每一处区域。
数千张书案在各自的区域中,整齐有序的摆放着,静静恭候学子们的到来。
幸运的是,周渭被划分在殿内。
在太常寺官员的带领下,周渭朝着殿内西面走去。
垂拱殿西面的每一面案几上,都按千字文的顺序刻好字号。
案几上的字号,与太常寺官员发放给学子们的木牌一一对应。
当恭敬取过木牌后,周渭寻找着自身的位置。
与周渭几乎同时坐下的是张去华,坐下后张去华便打量起殿内的一切。
殿内每一要紧处,皆由一名上过战场的禁军在把守。
身带血煞之气的禁军,不止承担着护卫之责,还有着震慑考生之效。
文人恐惧武夫,是多年来养成的本能。
由于太常寺官员的有序指挥,未耗费多少时间,入殿的学子们就俱都对号入座。
学子们入座后,太常寺官员就高声宣读道:
「敢有交头接耳,举目张望者,以大不敬罪论处!」
相比于贡院,殿内殿外的考生们无法直接相隔开。
然殿试中,自有「九族监督法」。
听到太常寺官员的宣告后,每一位考生皆齐齐一凛,殿内满布的血煞之气,让他们不敢有丝毫异动。
震慑住考生后,就有礼部官员手捧试卷入内,一张张试卷被分发到学子手中。
可未有「开卷」命令传来,无有一位学子胆敢妄动。
待所有试卷发放完毕后,随着几声沉重的钟响,动笔的命令被传至每一位考生耳中。
一时间,殿内殿外数千学子竟同时低头。
数千声衣袖划过案几的声响,让站在殿内高处的赵德秀,脸上露出笑意。
今日的赵德秀,并未身穿华贵王服。
他将自身当做一普通太常寺官员,隐于众监考官员中。
见众学子整齐低头后,赵德秀不由想起了前世参与高考的自己。
那时他的心情,是充满激动与忐忑的。
相比于后世学子,当世学子心中的激动情绪定然更加浓烈。
因当世考的好,是能够直接进入官场的。
赵德秀用目光在殿内不断巡视着,他发现许多学子在看到试题后,并未直接动笔,似有意外之态。
会意外是自然的。
根据当世科举常例,进士科主要考的是诗赋。
而既有权主导科举,赵德秀就不会允许,这一常例在科举中继续存在。
诗词歌赋作的再好有何用?
新政大势浩浩荡荡,天下百废待兴,国家需要的是有真知灼见的干才。
至于偏科的艺术生,日后再择机录取不迟。
今日的试题,是赵德秀亲定。
周渭一看到试题,脸上就有着惊讶。
「今之论者或曰:前朝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
试问:新政利国乎?利民乎?宜罢宜行,其义安在?」
今朝第一次科举,竟然考的是时策之论。
并且试题还直接以朝廷正在施展的新政为切入点,希望广大学子们论述一番看法。
联想到之前得知的消息,周渭一瞬间猜想到,今科试题很可能是晋王亲定。
与周渭有着一样猜想的学子不在少数。
可猜出这一点无用,该如何动笔破题,写出一番佳作才是关键。
于脑中思索一番后,周渭拿起案上毛笔,开始伏案书写起来。
「或谓:前朝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与周渭不同的是,一向才华横溢的张去华,却手握毛笔,迟迟未写下第一个字。
新朝第一次科举,便以时政为题,足以说明朝廷的经世之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