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龙游考场 一赞一批(加更!)(2 / 2)
但关键是,张去华本身就是新政施行后的利益受损者之一。
既利益受损,张去华怎可能衷心支持新政?
渐渐地,张去华心中出现了与周渭不一样的看法。
今朝廷以新政试问天下学子,难不成在晋王殿下心中,他对后续开展新政一事并无信心?
张去华喜欢翻阅史书,史书上不少改革无疾而终,在于当权者的不坚定。
意识到有可能将大宋,重新导回正途之后,张去华心中有了计较。
毛笔沾上墨水,一篇推崇德政的开头便出现在张去华笔下:
「《尚书》有言,「政在养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动笔起来。
监考的过程颇为无聊。
按捺不住的赵德秀,如前世监考老师一般,背着手巡视起殿内。
每当赵德秀经过一处案几时,他总是会不经意间扫视几眼身下学子的答卷。
而学子们都沉浸在答题中,根本没人注意到赵德秀。
至于殿内的官员,都知道赵德秀的身份,面对他的「游手好闲」,都直接当做没看到。
要不是直接身处在学子们之中不太合适,手痒的赵德秀,甚至都想微服成学子,一同参与今日的科举。
贺氏是唐朝着名书法家,政治家贺知章的后代,贺知章可是前朝的状元。
赵德秀觉得家学渊源下,他或许亦有几分进士之资。
心中的小小遗憾,让赵德秀看起学子们的试卷内容,变得愈发认真起来。
不知不觉间,赵德秀走到张去华的身旁。
从试卷上看到张去华的名字后,赵德秀想起了一人——李昉。
李昉是当朝大儒,亦是这次科举的副考官之一。
赵德秀曾听过李昉曾称赞过张去华文采非凡,实为年轻一代中的翘楚。
就是张昭丶薛居正等人对张去华,亦有着不低的评价。
有着多人的夸赞,赵德秀瞄张去华试卷时,又多了几分关注度。
「今朝廷不察民间疾苦,轻信奸臣之言,遽变百载之制,是为君不君。
酷吏承风望旨,刻剥百姓以邀功,是为臣不臣。
上下相戾,中外不安,恐非国家之福。」
刚一看,赵德秀就看到这段话。
写的什麽玩意儿?
这要是在军中,赵德秀就直接一脚踹过去了。
忍住伸腿的冲动后,赵德秀平稳情绪,装作什麽事都没发生,朝着前方继续走去。
每当朝廷有变革之举,因会损害到先前的既得利益者,就没有不挨骂的。
当朝着前方继续走去后,赵德秀的目光又巡视过不少学子试卷。
大多乏善可陈,唯有一人:
「盖闻先王之政,「因时而变,不失其常」。
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非背于前,乃适于时也。
伏愿朝廷明变之理,固新之志,严吏治以行法,宽民力以安邦。
则数年之间,帑藏充,民生足,士知经术,兵有战力,太平之业可待。」
瞧见这一段后,赵德秀眼睛一亮。
一路走来,殿内学子中并非无支持新政者。
但先前学子的支持,都显得相当隐晦,目前唯有这一人,是明确且坚定的表达出支持新政。
况且观这人的用词造句,他的文采并不差。
尽管一小段文字,并不能代表整篇文章都属于上佳水准。
可赵德秀还是将这人的名字记在了心中——周渭。
为不让手中权力影响到评卷的公正性,赵德秀不会参与到评卷的过程中。
但若周渭的文章,未能得到考官的青睐,赵德秀会将周渭徵辟为王府属官。
在唐代学子参加科举时,通常要自带炊具,被褥。
而作为本朝的第一次科举,加上有着恩科的名义,赵德秀大手一挥,负责起数千学子的饮食。
饮食称不上都是珍馐,但保证每位学子都能喝足吃饱。
赵德秀的恩典,让众多学子记在心中。
当夜幕降临后,原本人满为患的垂拱殿内外,早已变得空空荡荡。
正常来说,进士科通常要考三天,还要考诗赋与贴经。
可今次应试的学子太多,赵匡胤不想加重考官们的工作量,特地颁下圣意,今次科举只考时政策论。
若只考时政策论,一日的时间是足够的。
当数千学子出宫后,弥封与誊录之事正式进行。
以免礼部官员暗中使坏,这两件事暂且交由太常寺官员办理,同时一旁还有侍御史在监督。
趁着太常寺官员整理试卷的空挡,身为主考官的张昭,将一众副考官叫到垂拱殿的内殿中。
于几位副考官面前,张昭说道:
「晋王殿下有令,吾等的评卷工作就在内殿中进行。
自即刻起,至所有试卷审阅完毕时,任何人都不得擅离内殿。
殿门四处皆有禁军把守。
在所有试卷审阅完毕之前,除去送饭的宫娥外,不会有任何人进入内殿。
晋王殿下会以身作则,殿下都如此,老夫希望在座的同僚,不要一时糊涂。」
说这番话时,张昭用郑重的眼神,扫视了一圈全场。
张昭号称「君违必谏」。
五代的帝王,很少没被他喷过的,对君王都敢喷,何况同僚们?
张昭的话,让几位副考官心中都有着失望。
过去的时日中,多的是世家给他们送财物,希望他们在评卷时能够网开一面。
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咯。
数日后,被重新誊录且弥封好的试卷,送到了诸多考官手中。
既无法怀抱私心,一众考官就尽自身所能,公正的审阅起试卷。
作为考官之一的薛居正,在看到一篇试卷后颇为喜欢。
但喜欢之馀,他又很迟疑。
纠结之下,薛居正捧着这一篇文章来到张昭身前。
当看完薛居正呈上的试卷后,张昭明白了薛居正为难在何处。
从笔锋丶词句等方面,这一篇试卷都属于上乘,问题是这一篇试卷的内容是在批判新政。
在薛居正纠结的目光下,张昭公然说道:
「时政策论,要点在论。」
「只要试卷论的有理,文笔上佳,就当得到进士的荣誉。
我们手中的朱笔,决定着一人的未来,不要有幸臣之念。」
张昭的重点申明,让众考官的阅卷进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
想来用不了多久,大宋的第一批进士名单就会出来。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