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五章 算不算杀鸡取卵?(1 / 2)

加入书签

第195章 算不算杀鸡取卵?

朱由校穿着一身青色暗花曳撒服,头戴无折噗头,站在中间。

众人高拱手长辑,齐声高喊:「臣等参见皇帝陛下!」

「诸卿平身。」

朱由校伸手示意,然后转身施施然在御座上坐下。

会场里,有如袁可立丶李邦华这样身穿素色棉袍的,有如孙承宗丶卢象升这样身穿直缀衫袍外加长祈的,也有如萧如薰丶毛文龙丶曹文诏这样身穿原野灰色无肩章军阶标识的羊呢绒长大衣的.::

总之,各色衣衫外袍的都有,就是没有身穿文武官服和新式将官服的。

朱由校特意下诏,此会期间,众人禁穿官服公服,一律着穿平常出门游玩访友时所穿的衣装。

还特意说明原因:便于大家在会议上就事论事,不再执于贵贱高低。

朱由校坐下后,挥挥手,示意刘国华。

制置司秘书厅都事,兴明会第一次代表会兼制置司天启六年扩大会议秘书处秘书长刘国华,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

刘若愚敲响云板,殿里一片寂静。

刘国华走出位置,走到中间,对着朱由校长辑,转身走到主席位和会议席中间靠左边位置:

那里有一个半人高的木台上,刘国华站定,对着放在桌面上的铁皮喇叭小口,朗声说:「诸位,按照会议议程,今天第一项议程,由制置司财政厅都事毕自严毕先生,给大家做天启五年和天启六年的财政度支报告。」

朱由校率先鼓掌,其他人跟着一起鼓掌。

热烈如雷的掌声在左殿里回响。

毕自严一身水蓝色儒袍,头戴平定四方巾,走到讲台前,拿出一卷文卷,用一口带着山东腔的官话,开始念起来。

「天启五年整年,计得天下户口田赋之数,官民田土七百四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九顷八十三亩八厘九毫七忽四微三纤二沙八尘五渺,人户九百八十三万五千四百二十六户,青壮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口。」

朱由校静静地听着。

他即位以来,还没有启动清丈天下田地和人口,因为他没有张居正这样的帮手。

天启五年六月苏醒后,他只做了三件事,搞银子,编练边军,缓解辽东危机。

一年半过去,做得还算成功,三件事都完成任务。

集中精力做这三件事,也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搞清丈田地和人口。

张居正在万历初年与冯保内外结盟,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耗费了数年功夫,得罪了无数人,这才得到洪武年后最真实的田地和人口数据报告。

这也是张居正在死后被反攻清算的根源之一。

你把天下大小地主,缙绅世家们的家底都摸清楚了,然后以此徵税纳赋。

这样如普通百姓一般缴纳赋税,官绅士林们的优越性如何体现?世代书香门第丶耕读传家,数十年的寒窗苦读,都白费了?

朱由校由此很清楚清丈田地和人口的艰难。

在没有拿到真正权柄,扶植出可抗衡的新势力之前,他不会贸然去跟整个地主阶级翻脸开战。

他自己就是大明最大的地主。

有背叛自己阶级的少数人,比如自己和新明会的许多近臣。

但是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毕自严还在继续念。

「...徵得田赋,计有半麦四百三十万八十二石六斗九升八合八勺八抄。米二千一百四十九万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九抄八撮。

...其它计牛租谷二百一石一斗八升五合三勺,马草二千四百七十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九束四斤十三两六钱五分。

折色计有丝绵折绢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二正三丈一尺三寸四分,丝绵一万一千一百九十七斤四两三分,绵布一十二万九千五百二十一正一丈七尺五寸四分..:」

听着这些别扭的计量单位,朱由校心里嘀咕。

必须统一哈!

这都什麽玩意,谁听得明白啊!

自己拟定的重量(质量)丶长度丶体积等标准单位,必须在全大明推广.:,还有毕老夫子的记帐,真是太精确了,活脱脱一个强迫症,难怪财政厅的人每天上班就跟上坟一般,统计帐簿就跟写检讨书一样。

「牛马租丶皇庄料子银等杂税收得租税钞八万一千一百三十两二贯三百二十三文九分五厘朱砂一十六斤八两,水银一百二十九斤,牧地子粒二万八千六百四两四钱七分七厘七毫五丝,屯折银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二两八钱八分七厘六毫..:」

说到这里,毕自严抬起头,声调也变高了。

敲黑板,重点要来了,大家记住了,待会皇上提起,你们记不住可不要怪老夫!

「课盐税一千八百九十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圆三角六分三厘六毫...其中天津盐业公司纳盐税四百一十六万四千一百七十九圆五角四分两厘一毫,淮东盐业公司纳盐税一千三百五十九万七千四百九十二圆五角三分七厘四毫..:」

下面的众人听得哗然一片,就像稻田里的蛙声被猛地惊起,但是被朱由校的目光一扫,呱噪声迅速又消失。

毕自严接下来的声调变得淡然和不屑,声音变得有点飘忽。

「其馀各盐司纳盐税...合计银子七十九万二千四百八十两..:」

天下盐政,两淮第一,最为丰利。

河东第二,长芦第三。

现在两淮被整饰为淮东盐业,长芦被整饰为淮东,半年间就纳盐税一千七百六十万银圆,折合一千一百七十九万两银子。

孙承宗等熟悉大明国情的能臣默默地对视一眼。

此前这些盐政司纳盐税多少?

从天启元年开始,在一百万两银子左右,雷打不动,每年在三四万两银子范围里上下起伏,就跟商量好的一样。

家人们,我们就给朝廷缴纳那麽多银子,不要多了,多了皇上就会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我们还是藏富于民吧。

大家把各自分摊的税银算好了,千万不要搞混了,缴多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现在只是整伤了两个盐司,盐税银子就暴增到十几倍有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