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 · 第 114 章(1 / 2)
第114章·第114章
既然有人盛情相邀,顾闲便又去了趟金陵。
一下船自是又买了些河鲜时蔬,熟门熟路地前往万浩给的住址。
作为南京翰林院的一把手,万浩住的地方自然宽敞得很,还十分风雅。顾闲暗道自己这运气可太好了,到哪都是住顶好的地方!
万浩正对着棋盘研究棋谱呢,听人说顾闲来了,笑着说道:“快领他过来。”
那传话的仆僮说道:“顾小郎君说要先去厨房把路上买的河鲜放下再来拜见老爷。”
万浩闻言点点头。
顾闲把鱼虾放进水桶里先养着,跟着引路的仆僮去见万浩。
今儿是休沐日,万浩竟独自一人在此下棋,可见他一个江西人掌南京翰林院,同僚关系处得不是很好。
瞧瞧皇甫汸脱口而出的“腊鸡”就知道了,别看江西同属长江南,江浙一带还是不怎么想带他们玩。
文化人实际上排外得很!
当然了,主要还是严嵩刚倒没几年,现在当首辅的是扳倒他的徐阶。巧的是,很多此前被撵来南京养老的官员也都是因为得罪了严嵩。
这个时候来个江西人当南京翰林院一把手,旁人肯定都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难怪都有空写信喊他过来备考!
顾闲看向万浩的眼神充满同情。
历史上大抵有许多像万浩这样的存在,寒窗苦读十余年考上进士,当上了人人艳羡的清贵翰林官,实际上步入仕途后就是在做一些无关要紧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不停地熬资历、熬资历、熬资历。
这个过程中既交不上什么知心朋友,也做不出什么不世功绩,最后翻遍后世所修的史书,赫然发现半个字都没提到过自己的名字。
可见人想活出点名堂来,还是得多多扑腾。
看看他老师虽然当官没当出什么名堂,但是写书贼拉厉害,当代有名的人全都被他骂了一遍,自己也随之名扬后世了!
顾闲在心里感慨了一番,但还是很快收回了自己的眼神。
别人处不好同僚关系已经很难过了,还是不要在人家伤口上撒盐!
青史无名怎么了?大多数人不都是青史无名吗!
能在史书之上留下姓名的才是少数,剩下无数人都是默默无闻地降生、默默无闻地死亡,偶尔还会成为他们功绩的一部分,比如说“政通人和”里头的“人和”,讲的就是你们这些普通人都安安分分地过日子,没有刺头跳出来闹事!
这么想来,考个进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每三年就有三百多个,一点都不稀罕!
平常心就好。
顾闲与万浩叙了叙旧,便去做好吃的鲜虾饼与鱼片粥。最近各种河鲜都开始上市了,须得一一尝遍才不枉生在江南鱼米之乡!
到了饭点,住在周围的翰林学士们刚刚落座,就闻到了……煎饼的香味?!
谁家
子好为人师的劲头很快被挑了起来。
其中不少本地翰林官都在南京国子监干过好些年,考虑到今天喝了顾闲煮的饮子、吃了顾闲做的糕点,自然得礼尚往来地……送他几套题做做!
这个年纪就考秀才,朝里关系还那么硬,一看就前途无量!
反正挑几套题又不费事,何乐而不为?
顾闲:?????
早知如此,我便不来了!
顾闲飞快转动自己的脑瓜子,很快想出了主意——
你们知道《新风》吗?听说高品阶的京官基本都订了一年份的《新风》,这代表至少接下来一整年内京师的达官贵人几乎每个月都人手一本!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只需要被人看见你的才华就能一飞冲天,那就赶紧动起笔来吧!
你们在地方上有什么新鲜见闻或者读书时有什么特别见解,通通都可以写了去投稿。
这话说得不少还有那么一点盼头的翰林官心动不已(比如刚丁忧归来的),写,必须写!
升官不升官的不要紧,主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一下家乡或者任地的风土人情!
对于那些已经升到头了的翰林官,顾闲又拿出另一套说辞。
古人说的三不朽是什么来着?立德、立功、立言!
前面两个赛道太拥挤了,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但是“立言”方面咱努努力啊。
你可能不知道放逐屈原的是哪位楚王,但你肯定知道《离骚》。
你可能不知道白居易有哪些同僚在甘露之变中被杀,但你可能听过白居易感慨的“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