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广交会(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1 / 2)
第150章 广交会(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程龙同意去韩国,为陈记的产品宣传造势。
陈秉文自然要在产品端加一把力,让宣传效果更好丶更持久一些。
明星代言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若想将这份短暂的关注转化为持久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产品落地和消费者触达上做足文章,而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渠道。
于是,在日本随着凌佩仪巩固销售渠道的李明被紧急抽调回港岛。
饮料行业想要壮大规模,渠道端的占比和掌控力,其重要性往往比单纯的品牌知名度更为关键。
一瓶饮料口感再好丶GG再响,如果无法高效地铺到街头巷尾丶触达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东鹏特饮在红牛几乎垄断的格局下能杀出血路,靠的同样是渠道策略。
它把红牛当时未能充分重视的中低收入人群和广阔的下沉市场充分利用起来。
用更高的渠道利润激励和更密集的终端覆盖,以及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数量撬动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陈秉文虽然在韩国采用独家经销商模式,陈记的产品按照出厂价卖给金成洙之后,由金成洙确定终端价格和渠道策略。
但毕竟韩国市场是陈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他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任由金成洙按照传统粗放的方式去经营。
此时韩国的经济刚刚起步,人均收入远低于日本,甚至连港岛和新加坡都不如。
金成洙虽然热情十足,但他的渠道网络主要集中在汉城等大城市的有限区域,且更擅长传统流通。
对于如何将一款新品快速丶高效丶精准地铺到最广泛的终端,尤其是普通民众日常消费的街头巷尾,缺乏系统的策略和执行经验。
程龙带来的宣传热度是短暂的,如果渠道跟不上,热度一过,产品就会迅速沉没,前期的所有投入都将大打折扣。
因此,陈秉文在李明回到港岛后,特意将他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项关于韩国市场的任务。
「阿明,汉城食品贸易的金成洙,虽然有热情,有渠道,但对现代快消品的渠道精细化管理和市场下沉,理解还不够深。
韩国市场现在经济刚起步,消费能力有限,不能照搬我们在日本的那套打法。
我们要帮他们,或者说指导他们,找到更适合韩国国情的渠道策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你的任务,是去『协助』他,也是督导他。
核心工作是两件事:
第一,短期督导。手把手教他组建地面推广团队,制定针对韩国低收入人群和下沉市场的渠道策略,把我们『高利润激励丶高密度铺货』的打法复制过去。
确保消费者在任何街头小店都能立刻买到我们的产品。」
「第二,长期备选。」陈秉文压低了声音,语气变得极为严肃,「你此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暗中评估金成洙的真实能力和执行力。
如果发现他能力不足,观念陈旧,无法跟上我们的节奏,或者销量持续不达标
你要立刻暗中物色新的候选人选。
汉城乃至釜山,不可能只有一个金成洙能做食品贸易。
我们要随时准备好备选计划,绝不能把整个韩国市场吊死在一棵树上。」
「明白,陈生。」李明立刻领会了陈秉文深藏的底线思维。
「另外,这次你把梁安琪带上。」陈秉文补充道,「她刚入职,对亚太业务还不熟悉。
你带她实地走一遍,让她尽快熟悉韩国市场的渠道特点和运作模式。
等她的能力足以掌控局面,未来韩国市场的日常督导和协调工作,就由她来接手,你的精力还是要放回全局。」
前段时间面试的梁安琪丶李伟明等四人,已经陆续上岗。
除了梁安琪让李明带到韩国,以后负责韩国业务以外。
赵立明则接替李明,负责日本市场。
周志强负责港岛本地的渠道维护和扩张。
李伟明则担任陈记新成立的公关部经理,负责对外公关及产品宣发。
「明白!我会把梁安琪带出来,让她尽快能独当一面。」李明点头应下。
「记住,」陈秉文最后强调,「对金成洙,面上要全力支持,充分尊重他独家经销商的地位,帮他赚钱。
但骨子里,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力。
授权可以独家,但业绩绝不能失控。」
对于韩国市场,1992年之前陈秉文是绝对不会大规模进入的。
毕竟其中的不可预见性太多。
有金成洙作开路人,帮着陈记培养韩国消费者的功能饮料消费习惯,他自然乐见其成。
真正能够大规模进入韩国市场,至少要等到1993年自由化以后。
在此之前,权当是练兵和布子。
进入三月中旬,随着伊朗完全停止石油出口的时间越来越长。
原油价格已经突破每桶20美元,比年初上涨了整整三成。
陈秉文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未来两年内,油价还将继续攀升,最高时达到40美元/桶,创下当时的历史最高价。。
不过,面对原油价格上涨,他也只能心里想想。
1979年全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油期货。
要到1983年世界上第一份标准化的原油期货合约,轻质低硫原油期货才会出现。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更是在几年以后,1988年才由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挂牌上市。
与此同时,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开始逐渐显现。
与石油有关的产业第一时间将这种反馈传到到下游产业。
方文山走进陈秉文的办公室,将一份最新的采购成本分析报告放在桌上。
「陈生,原料上涨情况比预想的来的要快。
港岛三家主要的PET瓶供应商今天同时发来了调价函,涨幅在15%到22%之间。
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已经全面传导过来了。
石化原料成本飙升,连带海运和陆运费用也涨了10%以上。
他们三家都表示,如果油价继续涨,下个月可能还要调整。」
陈秉文接过报告,目光迅速扫过关键数据,多少有些庆幸的说道:「幸好我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采用的是特许灌装模式。
成本压力主要由星洲厂和宏发厂承担了。
但我们港岛本埠和日韩市场的瓶装产品,这部分成本上涨只能由我们自己消化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