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章 递台阶(2 / 2)

加入书签

徐薄虽然入阁不久,但是,也足够让他对当今的天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徐薄看来,当今的这位陛下,虽然外表看似宽仁,但其实心里是最有主意的。

只要他已经决定了的事,其他的大臣们再劝,也没什麽大用,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不过,这番话一出,反倒是让李东阳有些糊涂了,他迟疑片刻,小心的开口问道:「那阁老方才说,此事的转机其实是在举子们身上,意思是———」

徐薄眉头紧拧,似乎是在思索着什麽,片刻之后,他方缓缓开口,道:「学子们光是斯闹,没什麽大的妨碍,毕竟都是些未入仕的举子,闹得再凶也不过是一时而已,朝廷的大政,轮不到他们来左右,再是闹得厉害,到最后也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所以,闹就要闹的有用。」

这下,李东阳就更加疑惑了:「敢问阁老,怎麽个有用法?」

徐薄坐直了身子,抬眼看着李东阳,神情罕见的有些严肃,道。

「宾之啊,你可知道这件事情其实陛下的做法,是有道理的,虽然说科举应重公平,但南方举子一家独大,也的确有诸多害处,容易滋生党派不说,关系近了各种徇私之事也难避免。」

「而且,南方举子众多,北方举子也同样众多,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是一体,偏向南方太过总归不是好事,所以其实这件事上,从公心而论,我等是不该插手的。」

李东阳看着徐薄,不由得浮起了满头的问号。

不是,你徐阁老什麽时候变得这麽以国为先了?好吧,李东阳承认,他的确是对徐薄,是有那麽一点偏见在身上的。

但过往的事实证明,他对徐薄的判断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这位徐阁老要说没有公心吧,也不尽然。

可对于他来说,自身的利益,其实是高于所谓的公心的。

否则的话,当时刘健等人闹传奉官的时候,徐薄就不应该冷眼旁观,等着刘健出丑,就算是不早早将此事送到御前,至少也应该劝上几句,给那帮当时被热血冲昏头的官员们浇盆冷水。

但是,徐薄什麽都没有做,原因也很简单,只有刘健栽了跟头,他这个收拾残局的人,才能够坐收渔利。

换句话说,他其实是放任甚至是暗中促成了这种局面的。

那场朝会虽然说最后失败了,但是天子震怒,御史们损兵折将,东宫旧臣们也被天子冷到现在,唯独徐薄逆势而上,成了新普的内阁大臣。

就算不谈当时的事,他和徐薄二人,都在这对坐这麽长时间了,徐薄要是真的不赞成的话,最开始听闻消息的时候就该拒绝才是。

这会才开始说这番话,早干嘛去了?

李东阳心中一阵疯狂的腹诽,但面上却不得不接着话头说道:「阁老说的下官也明白,但终究乡梓之情难负,下官也只是可怜这些学子们而已。」

「寒窗苦读数十年,本以为可以凭藉自己的才学一举登第,结果到了最后名落孙山不说,登榜之人反而是才学不如自己的人,下官也是这麽一路走过来的,知道这其中的苦处,所以这才想着为这些学子们略尽绵力。」

李东阳心里很清楚,徐薄其实这个时候,就是等着一个台阶而已,所以,他自然是从善如流的递了过去,继续道。

「阁老明鉴,若如今是洪武,永乐那般,科举十中有八都是南方学子,自然于国并无好处,但是自宣德定制以来,如今的南北分额早已经延续多年,南方学子虽多,但相较永乐时期已大大减少,我等现在又不是想增加员额,只是希望能够维持旧制而已,不算过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