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内阁反应(2 / 2)

加入书签

重新划定各省的科举员额,这本身是一件有利于朝廷的好事,从公心的角度出发,刘吉肯定是愿意推动的。

当然,除此之外,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

以刘吉的年纪,其实再过几年也差不多该致仕了,虽然说,他在此前的仕途生涯当中,都不怎麽在乎刘棉花这个浑号,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总还是要在意一下自己的声名的。

这种时候,如果能够为北榜的学子们多增加一些科举名额,别的不说,至少刘吉以后致仕归乡的时候,在家乡的名声一定会好上不少。

「尹直和刘健呢?他们有何反应?」

朱佑堂目光落在眼前的文书上,轻轻靠在椅背上,继续问道。

戴义道:「周尚书离开内阁之后,刘首辅请尹阁老过去了一趟,二人大概谈了一灶香的时间,

不过,似乎是有些分歧,离开的时候,尹阁老的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至于洛阳刘阁老那边,暂时倒是没有什麽动静,不过,这些日子几位阁老的府上,都有不少人陆陆续续拜访,有官员也有学子,看样子,都是为了科举一事,不过,几位阁老倒是都没有见。」

后面这个消息,朱佑橙倒是有所预料。

毕竟,现在科举改制还只是放出了一点风声,甚至连小规模的御前会议都没有上,这种时候,

对于这些朝中重臣来说,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不宜直接表露态度。

所以,闭门谢客是最好的方式。

不过尹直·朱佑敲了敲面前的奏章,眉头皱了起来。

尹直是江西泰和县人,妥妥的南榜出身,所以按理来说,他不支持重新划定科举名额,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问题在于,就像之前留下刘吉一样,朱佑橙之所以留下尹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尹直在党争方面,有很深刻的看法,

早在数年以前,他就曾经上陈过同乡结党的危害。

其中最让朱佑堂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那份奏章当中,他引用了三杨作为例子,而且一改朝中大臣多年以来对三杨追捧赞扬的风气,尖锐的指出三杨的许多政策,其实是在刻意的偏祖南方地区和举子。

他算是比较少见的,对三杨持反面态度的官员,认为三杨时期的多数成就,都是依托于永宣时代留存下来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而三杨本身过于保守,以致于使得王振坐大。

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尹直应该算是如今的朝中大臣当中,认识的最为深刻的一个。

朱佑堂也正是因此,才没有让他跟着万安一起离开朝堂,但是现在,尹直的这番态度,着实是让他有些意外。

不过,若是如此的话—

朱佑堂摇了摇头,将手中刚刚批过的文书又翻开,在上面又添了一句话,随后递给了戴义,

道。

「拿去内阁,让所有人一同看看,另外告诉他们,半个时辰后,朕要召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议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