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推举(2 / 2)

加入书签

说完之后,刘吉便往后轻轻靠了靠,显然是并不打算先说出自己的看法。

见此状况,一旁的刘健沉吟片刻,率先开口道:「工部尚书职高权重,需有资历深厚,官职相称者担当,如今吏部正在京察,尚未有结果,朝中诸官员皆不宜升赏降黜,故而,我推举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

「他为人方正,多年以来素有功勋,当初被贬出京,也是因得罪了李孜省一党,如今陛下登基,正本清源,自当将其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刘健的这话,可以说是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一句尚在京察期间,在朝官员不宜升赏降,就把所有在京官员都给排除了出去。

闻言,刘吉的眼皮动了动,不过,却依旧没有开口说话。

反倒是一旁的尹直,听闻此言之后,开口道:「马文升固然方正,但是,他素来谱熟的是军务刑名,和工部尚书一职并不合适,何况,如今朝中杂事繁多,若是从外地调任,恐怕一时之间难以上手。」

「谢一夔这几年一直在告病,工部虽有尚书,却形同虚设,全靠侍郎贾俊一力支撑,如今尚书出缺,倒不如让贾俊递补上来,一则能够平稳过渡,上手也快,二则也算是为他多年辛劳酬功。」

话音落下,徐溥的眉头挑了挑,目光在对面波澜不惊的刘吉身上扫过,心中也大致有了结论。

尹直在朝中诸事上,一向对刘吉亦步亦趋,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次工部尚书的推选,刘吉属意的就是贾俊了。

这倒是也不算意外,贾俊此人,本身在工部就待了许多年,能力不算是特别出众,但是也算够用,从政务的角度上考量,支持他不会出什麽大错。

当然,更重要的是,吏部这次推举出的五个人当中,刘吉能选的人,也就只有贾俊了。

右都御史叶淇,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这都是此前因不满传奉官而被调离京师的人,自然,对于和李孜省走的颇近的刘吉,关系也算不上好。

国子监掌事丘浚是妥妥的儒学大家,虽然并不是东宫旧臣,但他却是妥妥的清流词臣,自然也不适合。

剩下的吏部侍郎刘宣倒是合适,可问题在于,刘宣是如今的尚书李裕一手提拔上来的人,若是让刘宣也成为尚书,那麽李裕在朝中的势力,未免便大了些。

所以这麽挑来挑去,也就只有贾俊这个能力还行,也没有明显立场和背景的人,最符合刘吉的利益了。

不过.

「我倒觉得,贾俊并不合适。」

徐溥想清楚这里头的利害关系,很快便笑着开口,道。

「虽然这些年,贾俊在工部也算勤恳,但是,工部这麽多年下来,也确实算不上政绩优良。」

「朝廷任官,还是需以能力为准,贾俊本以乡举入贡,位居侍郎多年,专以减省为本,却不知朝廷营建,当按需出用,故而我以为,贾俊担当侍郎足以,若任尚书,能力不足。」

同朝为官这麽多年,朝堂上的这些大臣对于彼此的能力和性情,基本上都有所了解。

但是,像是徐薄这样,这麽直白的进行褒贬的,倒是并不常见,以致于对面的刘吉,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