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推举(1 / 2)

加入书签

第164章 推举

暑热炎炎,汪直领命出宫,再次离开了这座紫禁城。

这位大太监的离去,明面上来说,是去清剿倭寇,但实际上的用意,也就只有朱佑堂和徐薄等寥寥几人知晓。

不过,随着汪直的离开,朝中的气氛倒是变得宽松了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反正对于这些官员们来说,没有了汪直在京城当中,似乎就好像头上悬着的一柄剑被拿下来了一般,让人骤然松了一大口气。

内阁,徐溥像往常一样来到议事厅中,坐在原地整理着思绪。

今天要商议的是关于工部尚书的人选问题,就在前些天,抱病许久的工部尚书谢一夔病势突转沉重,不治而亡,天子给了很高的礼遇追赠。

但是,对于朝堂上的群臣来说,与其关心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倒不如关心一切,这人死了之后空出来的职位。

尤其是现如今,死的是一个堂堂的工部尚书,虽然在六部当中,工部属于排名靠后的那一个,但到底是六部之一,掌管着天下营建,山泽之事,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轻。

谢一夔缠绵病榻许久,不少人心里都清楚,他活不久了,所以,对于工部尚书的这个职位,自然也就早早生出了议论。

按照惯例,类似尚书级别的任命,一般要由吏部列出候选,然后主持廷推,筛选出二到三人呈送御览后,再钦点一名。

但事实上在执行的时候,这其中会有很大的猫腻。

因为说白了,尚书的任命,不管是经过廷推还是别的方式,最终都要由皇帝点头。

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皇帝愿意,不经过廷推,也是可以任命尚书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候选人的资历和品级都足够,不会出现七品擢升二品这种荒唐事。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争取到皇帝的圣心,就能够影响到工部尚书的任命。

正因如此,内阁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部门,在这种事情上,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甚至于在某些特殊时候,比如说三杨的时期,可以代替更部行使铨选的职能。

这也算是内阁和吏部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现如今,工部尚书出缺,内阁自然也要行动起来,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心中这般想着,其他的内阁大臣也陆陆续续的开始到场,刘健和尹直率先落座,不多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戴义到来,首辅刘吉也随之出现,开口道。

「今日商议之事,想必诸位也都知道了,工部谢尚书病逝,陛下命吏部推选新的人选,吏部推了五人,分别是右都御史叶淇,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工部侍郎贾俊,国子监掌事礼部右侍郎丘浚和吏部侍郎刘宣。」

「此事干系重大,陛下命内阁票拟,本官也不宜擅专,故而召集诸位前来,共同商议一番,看看到底由谁出任尚书一职最为合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