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 / 2)
但九年义务教育还真没白学,她还能想起来一些语文知识:
著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出那句绝对豪放派的五言绝句,是因为她快马加鞭追赶南逃天子竟然没追上;更不用提“三呼过河”、“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还有至今仍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和那句流传千古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总而言之,惨惨的南宋人,足够体现“赵构实际上是完颜构”这件事了。
秦朝,嬴政勤于政事,对文学之事虽有所涉猎,但终归不算热衷。
但听了李清照的诗,他只觉豪气冲天,连带着对对诗经和楚辞都大有改观。
就是不知诗中这位项羽,又是何等英雄豪杰,功败垂成,可怜可叹。
但文才终归不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才能。
听到最后一句“汉人”,他体内政治家的特质才立刻发挥了作用:
不是秦人,也不是周人,而是汉人。
周朝八百年,假设秦朝也是八百年。
那汉朝的年份起码要超过八百年,才能完全掩盖秦的痕迹。
但明月曾经说过,皇帝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
总不能后面三个朝代一共才占了两百多年,而且这个宋似乎还分南北,更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朝代。
最符合事实的情况还是:秦朝的国祚......很短。
也许四五百年,甚至是两三百年。
肯定不止一位大臣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一时间朝堂寂静。
汉朝的氛围则和这边恰恰相反。
汉人,汉人。
后世朝代更迭,最后仍自称汉人。
刘彻此时对这看上去不怎么中用的宋朝,也起了怜爱之心了。
毕竟是同出一脉。
不过后代也太不中用了,果然还是得老刘家来执掌天命啊。
武德充沛的除了强汉,还有盛唐。
所以李世民和他的朝臣们,也对这宋朝的皇帝怒其不争。
他们大多经历过隋炀帝这样的暴君,但懦弱的君主还是头一次见。
若是如同那刘阿斗一般,虽然蠢笨了些,还愿意信任诸葛丞相和他推荐的人,也算不错。
但看起来这个赵构,还不信任他的忠臣良将。
这可真是......苦了百姓啊。
他们知道五胡乱华的历史,此时更为宋朝的子民感到悲伤。
至于宋朝。
赵匡胤感觉自己需要缓缓。
想当年,唐玄宗时期,国都六陷,天子南逃。
如今自己的后代,也重蹈覆辙了吗?
果然不能指望别人,还是得自己收回燕云十六州。
至于之前想出的“杯酒释兵权”之计,暂且缓一缓吧。
这个赵构,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