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3(2 / 2)
所以这个说法可以基本被判定为是同期“春申君黄歇令侍妾李环有身,嫁于不能生育的楚考烈王”的变种。[1]
大概率是因为《史记》成书时楚地掌握了民间八卦的最终解释权,编故事的时候下意识走了路径依赖吧。
剧组的筹备会上,孙晶已经理解了做文章的空间,但新的问题又出现:
“赵姬的史料真空确实具有大书特书的空间,但是要违逆被普遍接受的历史形象,需要更加扎实的史学依据。”
现在的记载是假的,那你怎么拼凑出一个更可信的呢?
当然,大家现在只是在搞文艺创作,不用太严谨;
但完全一片空白胡扯的话,那不还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并非。
来看看《千秋》项目目前主要编剧包括哪些人:
遂心,唯爱书写女性逻辑的文青编剧;
李雪亭,骨灰级托古喻今键政狂魔,史同;
悲风画扇,古代史毕业的女频作家,史同;
还有一个萌混过关的方可以,一身低级趣味的文学票友,史同。
《千秋》项目编剧组的史铜浓度,可以说高到丢进炉子里都不至白开一趟火。
而众所周知,史同人内部也是像女生宿舍一样,各有兴趣和专注方向。
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时候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带着答案找证据;
但多几个人一起琢磨,就可能会出现左脚踩右脚螺旋飞天的灯泡奇观。
说不清到底是谁提出了什么观点,反正在集思广益、东拼西凑,找了一堆资之后,最终梳理出了一条乍一看比较离谱,仔细一看更加离谱的思路。
*
首先是嫪毐封侯的逻辑线。
《史记》[2]记载: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庄襄王生母夏太后薨逝。
八年,长安君成蛟(庄襄王子,嬴政异母弟)出兵攻打赵国,在屯留起兵叛乱被杀。
同年,嫪毐从赵姬身边的宠宦,一跃提拔为长信侯,被赐予山阳地居住,封河西太原君为封国。
夏太后在历史中原本是一位存在感比赵姬更弱的普普通通母凭子贵的太后,在历史中的全部存在感就是生了个撞大运的儿子。
到死一直被正妻华阳夫人压制,也没有获得与庄襄王合葬于芷阳的资格,只能要求独葬于杜东,留下了一句“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当有万家邑。”的慈母发言。
但最新的出土文物证明[3],即使是这位太后,都拥有一座极富规模的庄严陵寝。充分展现在事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