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105:历史的窗口期(2 / 2)
王盛去年其实就想走这个路子,但奈何,人微言轻,没有做出成绩,就无法让韩三坪信服,愿意担风险,搞发行联盟。
历史的窗口期所剩不多,必须快上大干一波。
韩三坪听得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化整为零,细水长流!比一次性卖一部剧更稳妥,更能形成持续影响力!」
「第二,」
王盛继续道:「基于第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快上大干』电视电影了。
即使某些片子一时无法通过电视台采购获得收益,我们还有VCD市场托底。
只要片子质量过硬,故事能够吸引人,总能在VCD市场收回成本甚至盈利。这就给了我们更大的试错空间和创作自由。」
「两条腿走路,电视台发行和VCD销售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韩三坪脸上焕发出振奋的光彩:「盛子,就按你说的办!就这麽干!我这就安排下去,尽快和各家电视台洽谈栏目合作事宜。同时,制片中心要立刻启动电视电影的批量生产计划!」
……
当天下午,北影厂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得到通知的厂内编剧丶与北影厂关系密切的外围编剧,以及厂里能调动的导演们,济济一堂。
空气中弥漫着好奇丶期待以及一丝躁动。
大家都听说了《家和万事兴》的成功,知道有大事要宣布。
王盛和韩三坪一起走进会议室,原本嘈杂的会场立刻安静下来。
韩三坪先做了简短的动员,肯定了《家和万事兴》的成绩,感谢了大家的付出,然后直接抛出了「大规模生产电视电影」的计划,以及设立电视台固定栏目和开拓VCD市场的双重保障。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兴奋的议论声。
对于很多苦于没有项目机会的编剧和导演来说,这无疑是天降甘霖。
虽然单部投资可能不如电影甚至长剧,但机会多丶周期快丶见效明显,更能磨练手艺。
接着,王盛走到台前,接过话语权。
他没有过多废话,直接切入实操层面。
「经与韩厂长研究决定,我们将立即重组资源,先期成立四个电视电影摄制组。」
王盛声音清晰,传遍会场:「这四个组,将作为第一批主力,同时开工,力争在春节后就能有第一批成品出炉!」
他目光扫过台下:「摄制组负责人如下:
第一组,由霍健起导演负责。霍导刚刚完成《家和万事兴》的联合执导,经验丰富,当仁不让。」
霍健起微微颔首,表情沉稳。
「第二组,由吴一一导演负责。吴导在外磨炼了四个多月,有丰富的现场执行经验,擅长高效完成拍摄任务。」
吴一一脸上露出激动之色,用力点了点头。
「第三组,」王盛顿了顿,目光看向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导演:「由霍桩导演负责。」
霍桩是北影厂的老导演,表演系出身,执导过《无名三侠客》丶《痴男狂女两世情》等多种风格作品,是个工兵型的快枪手。
「第四组。」
王盛看向另一位把科班丶二代丶青壮派三个标签汇集一身的导演:「由张扬导演负责。」
张扬的父亲是着名导演张桦勋,曾执导《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等经典影片。
1986年,张扬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但后来因中戏招收插班生而转学到中戏导演系,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电担任导演。
张扬原本在琢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但韩三坪找他爹谈了谈,许诺,只要张扬业务完成的不错,厂里就支持他拍正儿八经的电影,张扬一琢磨,电视电影那也是电影,正好练练手,便接下了这个活。
跟总收益3%的提成,没一点关系!
宣布完导演任命,王盛看向编剧区域:「接下来,是重中之重——剧本。我们要的是『快』,但绝不能『滥』。
题材可以广泛,但故事必须扎实,要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或者有独特的类型片吸引力。」
他点了几个名字:「苏小薇老师……还有在座的各位编剧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拿出你们的看家本领,或者新颖的想法。」
王盛接着大致划分了几个创作方向:
「一丶现实题材:聚焦当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家庭丶职场丶情感,要接地气,能引起共鸣。
这是主流,也是基本盘。
二丶轻喜剧/温情喜剧:延续《家和万事兴》的成功经验,制造欢乐,适合合家欢观看。
三丶类型片尝试:可以适当探索悬疑丶都市爱情等类型,丰富片库,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
但成本要严格控制。
四丶名着改编或历史小故事:选择适合短篇呈现的经典片段或历史轶事,保证文学性和观赏性。」
「故事情节要紧凑,人物要鲜明,矛盾要集中,符合90-120分钟的叙事容量。」
王盛强调:「各位编剧老师,接下来我们会分组讨论,大家有什麽成熟的构思或者想法,现在就可以开始酝酿。我们需要的是能量产的好故事,而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