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章 134:『补课论』(1 / 2)

加入书签

第136章 134:『补课论』

七月的京城,热浪裹挟着舆论的硝烟,扑面而来。

电影厂联盟与各省一级电影公司联盟之间的论战,在短短几天内迅速白热化,从行业内部的专业探讨,蔓延至全国性的媒体版面,成为这个夏天文化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文汇报》丶《劳动报》等南方媒体率先发难的文章,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但这一次,电影厂联盟没有再像过去那样被动挨打或内部焦虑,而是迅速组织起了强有力的反击。

韩三坪坐镇统筹,联盟各电影厂的宣传部门被高效动员起来,依据王盛团队整理出的核心数据和论点,向各自有联系的地方媒体丶行业报刊乃至泱级媒体供稿。

反击的文章,如同精准制导的飞弹,瞄准了省级电影公司的要害。

第一波,甩数据,亮成绩,诉苦衷。

《光明日报》丶《经济参考报》等重量级媒体,接连刊出长篇通讯或评论员文章,标题直指核心:《电视电影:盘活存量资源的创新实践》丶《数据说话:电影厂联盟如何扭转亏损局面?》丶《是谁将电影厂逼上了『梁山』?》。

文章以详实到令人无法反驳的数据开路:联盟成立短短数月,电视电影业务已为三十一家电影厂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数亿元;累计解决了超过五千名电影厂职工(包括大量待业子弟)的就业或增收问题;上缴国家税收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对比鲜明的是,文章列举了过去几年,多家电影厂因票房分帐极低丶甚至无法覆盖成本而陷入连年亏损丶职工工资发放困难的窘境。某西部电影厂一张贴在厂务公开栏的丶用红笔标注「亏损」的年度报表照片,被多家报纸转载,触目惊心。

第二波,点破垄断,直指病灶。

联盟找来的「打手」——几位以敢言着称的经济评论员和文化学者,在专栏文章中不再含蓄,直接开炮。

他们犀利地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痼疾在于「条块分割」和「渠道垄断」。

省级电影公司凭藉行政划拨的区域垄断地位,在发行环节掌握绝对话语权,对电影厂实行「低价买断」或「极低比例分帐」,大部分票房收入被中间环节截留。

更有文章引用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指出一部票房千万的影片,电影厂最终能拿到手的可能不足百万,而省级公司及其关联院线却赚得盆满钵满。

第三波,揭露排片歧视,为国产片鸣不平。

这波攻击更为具体。

文章详细分析了近期几部有一定口碑的国产片在部分大城市的排片情况:黄金时段(晚上7点至9点)几乎清一色让位给引进大片或商业性更强的合拍片,而国产片则被安排在上午丶中午或下午三四点等「垃圾时段」。

「这种排片策略,无异于直接将国产片扼杀在起跑线上!」

一位评论员愤慨地写道:「一边抱怨国产片没人看丶不赚钱,一边又不给它们与观众见面的公平机会,这难道不是省级公司为维护自身短期利益(引进片操作空间大丶收益稳),而牺牲国产电影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吗?」

第四波,抛出解决方案,呼吁深化改革。

在充分揭露问题的基础上,联盟方的声音开始指向未来。

数位有分量的专家高声疾呼,现行的发行放映体制已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核心就是推行「院线制」!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允许有实力的资本组建跨区域的院线,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必须建立清晰丶透明丶合理的制片丶发行丶放映分帐体系,让内容生产者(电影厂)能够公平地分享市场成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