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章 134:『补课论』(2 / 2)

加入书签

「只有让创造内容的人劳有所得,中国电影才有源头活水!」这成了联盟方最有力的口号。

他们强调,电视电影正是在旧体制僵化下的无奈探索和有效补充,它培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并未侵蚀传统电影市场,反而可能因其广泛传播而反哺大银幕。

面对电影厂联盟排山倒海丶有理有据的反击,省级公司联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的反驳文章大多集中在「电影厂自身不争气」丶「爱拍观众看不懂的文艺片」丶「管理水平低下」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对于最核心的「分帐不公」丶「排片歧视」以及「院线制改革」的呼声,则大多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指责对方「混淆概念」丶「否定改革成果」。

这种苍白无力的辩解,在电影厂联盟甩出的铁一般的数据和具体案例面前,显得愈发底气不足。

舆论的天平,开始悄然向电影厂联盟倾斜。

……

就在这纷纷扰扰的舆论激辩中,七月七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如期而至。

王盛平静地走进了设在HD区某中学的考场。

……

高考结束的次日。

七月十日,星期四,《中国青年报》在显要位置,刊发了数月前记者张建伟对王盛的那篇深度专访,标题颇为引人深思:《王盛:在市场的浪潮中「补课」》。

文章详细回顾了王盛如何从北影厂子弟成长为搅动行业风云的青年企业家,重点阐述了他对影视工业化丶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思考,以及盛影传媒在婚庆电影丶电视电影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但文章最点睛之笔,在于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王盛为何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回归校园,报考北电管理系的深层原因。

报导引述王盛的原话:「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突然有了大笔资金的『暴发户』,楼盖得很快,但心里总不踏实,怕地基不够深。

市场变化太快,光靠经验和直觉往前走,风险很大。

我需要系统学习管理知识丶经济理论,需要静下心来『充充电』,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去思考。

盛影传媒和电影厂联盟的未来,不能总靠『野路子』,必须要有更扎实的内功和更清晰的战略框架。」

张建伟在文中评论道「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愿意放下身段去弥补,这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当很多人还在为眼前的成功沾沾自喜或固步自封时,这位年轻的弄潮儿已经看到了更远处的风浪,并主动选择回港『修船』。

他的选择,或许能给那些仍在旧体制惯性中挣扎丶或在新机遇面前迷茫的同行们一些启示:真正的强大,源于不断的学习和自我革新。」

这篇专访的适时放出,犹如一场舆论战的巧妙侧击。

它没有直接参与论战,却通过展示王盛的个人选择和深刻反思,隐喻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连创造了「电视电影奇迹」的王盛,都深知自身不足而迫切寻求进步,那些抱残守缺丶拒绝变革丶甚至阻挠创新的既得利益者们,又当如何自处?

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广泛共鸣和讨论。

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场论战,将焦点从单纯的利益之争,引向了行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勇气上。

王盛的「补课论」,成为压向省级公司联盟的又一重无形砝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