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7章 175:太残暴了(1 / 2)

加入书签

第177章 175:太残暴了

三月四日,星期三。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在文化版以近半版的篇幅,刊载了记者张建伟对王盛的那篇专访,主标题颇为醒目:《王盛:〈30天〉近亿票房只是起点,国产电影需构建可持续生态》。

副标题则点出了访谈的核心:「青年制片人谈市场导向丶分帐制改革与行业未来,强调『拍电影不要远离观众』」。

文章详尽梳理了王盛对《30天》成功因素的系统性分析(产品力丶发行创新丶营销配合丶时代机遇),以及他对行业现状的犀利剖析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发行体系改革丶院线制丶多元化内容布局)。

王盛那句「不会停下脚步」的表态,以及将盛影传媒定位为构建内容丶发行丶人才丶技术综合体系的野心,清晰地传递出一种超越单一项目成功的格局与力量。

这篇文章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特定的圈层内激起了新的涟漪。

北影厂内,一些退休老职工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着,有的面露赞许,有的则陷入深思。

厂里的年轻职工和子弟们,则更是将王盛视若神明,报纸在传阅中被摩挲得起了毛边。

京城电影学院的管理系课堂上,有教授直接将这篇文章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发关于「制片人中心制」与「市场敏感性」的热烈讨论。

一些原本对王盛「跨界」成功抱有疑虑或单纯视为「运气」的圈内人,在读完这篇逻辑清晰丶视野开阔的专访后,也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个年轻人的内核实力。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某些坚守「艺术至上」或习惯于旧有体制的导演丶评论家,私下里对王盛强调「市场导向」和「体系构建」的言论不以为然,认为这可能导致电影的过度商业化,挤压作者表达的空间。

但无论如何,这篇专访成功地将王盛从一个「偶然成功的弄潮儿」,进一步推向了「行业思考者与变革实践者」的位置。

它所引发的讨论,虽不似票房数字那般直观轰动,却更深入地触及了产业肌理,为王盛和盛影传媒后续的行动铺垫了更复杂的舆论土壤。

……

就在专访文章引发业内热议的同时,湘西的群山之间,由霍健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剧组,已于三月初顺利开机。

开机仪式选在凤凰古城外一处雾气缭绕的山脚下,简单而庄重。没有明星云集,没有媒体长枪短炮,只有剧组主创和当地前来帮忙丶看热闹的多民。

饰演父亲的滕汝骏老师,穿着粗布邮递员制服,脸上已提前浸染了风霜感。

年轻的黄小明则一身略显土气但整洁的青年装束,眼神里带着对陌生环境的好奇与一丝即将踏上邮路的忐忑。

李晓冉客串的侗族姑娘戏份安排在后面,尚未进组。

霍健起在开机前,带着全体成员再次研读剧本,强调「真实」与「意境」。

王盛虽未亲临,但通过电话与霍健起进行了简短沟通,再次表达了充分信任与支持。

镜头下,湘西如画的山水丶古朴的村寨丶蜿蜒的邮路开始被胶片记录。

剧组的工作节奏与《30天》的都市喜剧截然不同,这里更慢,更注重等待合适的光线,捕捉细微的情感流动。

这无疑是王盛布局中,与商业类型片形成互补的重要一环。

……

时间滑至三月六日,星期五。

下午时分,京城难得的露出了些许暖阳。

王盛和李晓冉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淮扬菜馆用了午餐。

餐厅环境清雅,菜品精致,两人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李晓冉穿着米色的针织长裙,外搭一件浅咖色风衣,长发慵懒地披散着,比起前年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如今眉宇间多了几分从容与星味。

她饶有兴致地跟王盛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

王盛大多时间在倾听。

用餐结束后,两人并肩走出餐厅,午后阳光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浅金。

司机大军早已将黑色的奥迪轿车停在门口等候。

刚拉开车门坐进后座,王盛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一个来自星城的陌生号码。

按下接听键,听筒里立刻传来一个年轻女孩略显急切,又带着明显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正是张伯芝。

「大佬!系我啊,伯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