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177:对话小崔(1 / 2)
第179章 177:对话小崔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华夏大地,春意渐浓,而一股源自南国星城丶由一位十八岁港岛女孩掀起的娱乐旋风,其热度却远超季节的变换,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张伯芝,这个名字伴随着《快乐女声》总冠军的桂冠,以及她那极具戏剧性的「逆境港岛玫瑰」形象,在总决赛落幕后的几天里,完成了从节目冠军到全国性文化现象的惊人跃迁。
其影响力,已然超出了单纯娱乐新闻的范畴。
总决赛次日起,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那些嗅觉敏锐的都市报和晚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张伯芝夺冠的消息放在了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港岛女孩内地圆梦,张伯芝泪洒〈快乐女声〉夺冠夜!》
《「我要带妈妈弟弟来内地!」——新科冠军张伯芝的朴素愿望》
《从夜店被救到冠军加冕,张伯芝的传奇逆袭》……
类似的标题充斥报端,详尽报导了她夺冠的过程,复述着她那「赌鬼父亲丶被追债丶寻求安全感」的坎坷身世,以及那句「赚足够多的钱,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内地来生活」的核心诉求。
然而,真正将这股热度推向顶峰,并赋予其特殊时代意义的,是来自官方媒体的背书。
就在三月九日,星期一,由某权威机构主管丶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青年报》,在其二版一个颇为显着的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快乐女声」与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节目娱乐性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张伯芝的个人选择与港岛回归后的人心流向丶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吸引力相结合。
文中写道:「一位在港岛复杂环境中成长丶曾面临现实困境的少女,通过内地的文化平台实现了个人梦想,并表达了希望家人北上丶共享安宁与发展的强烈意愿。
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两地情感日益紧密丶内地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快乐女声》搭建的不仅是一个音乐舞台,更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内地社会的包容丶活力与机遇。」
紧接着,泱视一套的《新闻30分》节目,在报导文化现象时,也以简讯形式提及了《快乐女声》总决赛及张伯芝夺冠的消息,镜头里短暂出现了张伯芝手握奖杯丶激动落泪的画面。
虽然只是短短十几秒,但其象徵意义巨大!
官方媒体的定调和曝光,如同给张伯芝的故事盖上了一枚「官方认证」的印章。
这使得各地媒体在跟进报导时更加大胆和深入,也使得张伯芝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娱乐明星,带上了一层「时代典型」的光环。
民间舆论对此反响极其热烈。
在港岛回归尚不满一周年的背景下,张伯芝这个「逃离」港岛旧环境丶向往内地新生活的「成功样板」,极大地满足了内地民众的自豪感与好奇心。
她的混血美貌丶坚韧性格和凄惨身世,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爽文」叙事,引发了从校园学生到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的广泛讨论和同情。
「这姑娘太不容易了,还这麽孝顺!」
「港岛那边看来也不是什麽都好嘛,还是咱们内地安稳。」
「希望她早点把她妈妈接过来!」
类似的言论随处可见。
张伯芝的人气之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她夺冠时穿的同款银色亮片短裙,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南方沿海城市服装批发市场最紧俏的仿款。
她演唱的粤语版《爱你一万年》,虽然音质粗糙的盗版录音带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但正版音像公司还是迅速联系光线传媒,希望能够拿到授权,发行单曲E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丶堪称恐怖的关注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光线传媒内部既喜且忧。
喜的是节目大获成功,造出了一颗璀璨新星;忧的是公司初创的艺人经纪体系,几乎要被这海啸般的需求冲垮。
无数的GG代言邀请丶商演报价丶媒体专访请求丶剧本递送……如同雪片般飞来,办公桌上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刚刚签下的一些其他优秀选手,在这股「张伯芝旋风」面前,几乎失去了声音。
意识到张伯芝已然成为公司乃至整个联盟现阶段最具商业价值和宣传意义的「王牌」,蔡怡浓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屈尊」的决定。
她亲自暂代张伯芝的经纪人职务!
由她这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丶副总经理,直接负责张伯芝的一切经纪事务,包括筛选合作丶谈判价格丶安排行程丶应对媒体。
「伯芝现在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我们这套造星模式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验证。」蔡怡浓在内部会议上神色严肃地对王长钿和王盛(通过电话)解释道:「必须由最有经验的人来掌舵,避免任何可能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在她稳定下来,我们培养出足够专业的执行经纪团队之前,我来直接带她。」
王盛在电话那头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你决定就好,记得出席活动,多带保镖,警告她不要单独行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干练精致的蔡怡浓亲自陪着略显青涩但已星味初显的张伯芝,出入各种场合,为她挡驾媒体,为她洽谈合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而《快乐女声》节目本身的后续价值,也随着张伯芝的爆红被无限放大。
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合作的六大分赛区电视台(湘省丶京城丶粤东丶沪上丶苏省丶川省)就依据当初的协议,行使了优先购买权,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及部分精彩场次录播带的播出权。
所谓的「录播带」,即是电视台播出使用的主要介质,在数字播出系统尚未普及的九十年代末,这种物理磁带是节目流通的标准载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