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7章 风雪满弓刀(2 / 2)

加入书签

而且王熙凤能清晰察觉,贾琮对贾蓉十分厌恶,不单单是他那些作奸犯科之事。

王熙凤甚至能隐约猜到,贾琮对贾蓉的厌恶,多半是哪位可卿妹妹。

当初琮老三一口一个秦姑娘,那股子亲热劲瞒得住谁,要说这两人没有勾搭,王熙凤是决然不信的。

贾琮厌恶之人,王熙凤自然不想沾惹,不说贾蓉这下作东西,让她不屑一顾。

让贾琮知道自己牵扯贾蓉,让他因此心生不快,那就更不值当了。

……

宣府镇,东南方向,东堽镇。

北地严寒,更胜神京,自从入冬以来,大雪连天,少有中断。

这里是九边以南地域,一座不算很起眼的中等市镇。

东堽镇靠近九边三镇,处于宣府镇丶大同镇丶蓟镇的中间地带,距离三镇都在一百五十里左右。

镇子北向皆为丛山峻岭,历来人迹罕至,丛林密布,车马难行。

但东堽镇东西两向,都建有宽敞官道,便利交通北向三镇。

镇子南下道路并不处于官道主干,但经周边城镇周转,也能通往国都神京。

因此,东堽镇虽不是北地繁华市镇,也不处于官道枢纽中心。

但北上南下车马人流,依旧有不少会路经此地,镇上每日人来车往,各式店铺生意兴隆。

但数月之前,镇子东面一处谷地,开始有边军驻守,搭建营帐,设置栅栏,受备严密。

此后每隔数日,便有大批南向车队向谷地汇聚,随行都有大量兵马护送。

这等情形出现两月之后,开始有北向的车马向谷地聚集,同样有边军兵马护送。

镇子周边开始设置关卡,并有手持刀枪的军士驻守,对过往行人进行抽检盘查。

镇上住民和客商,逐渐听到各种风声,听说宣府大同两镇,蒙古人时常南下袭边冲关。

大周边军与蒙古游骑,时有对战,各有死伤,朝廷颁下军旨,严守九边,以逸待劳,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常年往来边镇之人,对边塞战事早司空见惯,毕竟此地距离北地三镇,还有一百五十里距离。

虽然风声传闻日趋吃紧,但是对东堽镇住民客商,并没有造成什麽恐慌。

况且镇子周围最近常聚集兵马,让镇上百姓愈发多了安定坦然,镇子里外依旧一派安宁繁华。

……

这日午时未到,东堽镇东向官道,远远走来一队人马,共三十多辆大车,两百多名随行边军将士。

走在队伍前头之人,胯下军马,身材魁梧,腰跨长刀。

肩上背着长条物件,用布条捆的严实,看不出物件原貌。

他穿着军中常见号服,外面套件无袖羊皮袄,风雪连天之中,依旧腰背挺直,气度沉凝,初具威势。

但仔细看他面相,其实颇为年轻,不过十七八岁模样,再看他领军而行的架势,绝不像是寻常兵丁。

只有同行之人清楚,这位新任辽东火器营把总,不过是皮相老成,实际年龄不满十六。

他是辽东军中近两年新出人物,虽然军职尚且低微,但依着年纪和实战功绩,在军中已算后生可畏。

对这位过份年轻的上官,军中兵卒听过许多传闻,说他虽不是贵勋子弟,但却出身神京豪门。

只是他本人从不说起出身,军中将领也是三缄其口,所以旁人也不知他底细。

但是日常整训行军,这位少年把总毫无骄奢,都和麾下兵卒同吃同住,领兵务实干练,兵卒中颇有威信。

和这少年把总策马同行,是位二十多岁年轻人,身上穿着厚重皮袄,头戴骆皮帽子,脖子扎着裘皮围脖。

他即便浑身裹的密不透风,依旧在马上蜷缩身子,生怕漏掉身上一丝暖气。

相比于少年把总的顶风傲雪,同行的年轻人透着事故圆滑,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

年轻人将围脖拉下一些,问道:「志贵,我们这是到哪里了,离东堽镇还有多远。」

郭志贵从取出一份舆图,仔细看了几眼,说道:「琏二爷,此处离东堽镇不到五里地,一个时辰就能到。

进了镇子我们就可休息一夜,明日一早办正事即可,年底再往来两趟,就能踏实过年了。」

那年轻人喜道:「到了东堽镇,我可得好生烤烤火,在喝上几盅驱驱寒气,这鬼天气真吃不消。」

这两人一个是当年贾琮的小厮郭志贵,已经在九边从军两年。

当年郭志贵跟随贾琮扫平女真,立下不少战功,因此在辽东军中崭露头角,如今已升任火器营把总。

与他同行的年轻人,就是流配军中的贾琏,最近得庸兰关参将邓辉举荐,做了关隘掌库书记。

眼下残蒙与大周在宣府大同对峙,辽东镇远离刀兵之地,长久没有战事,正是风平浪静之时。

郭志贵只要管好麾下士卒整训,奉命轮调巡防即刻,军中并无大事。

贾琏新任关隘掌库书记,眼下非军中战时,事务也十分清闲。

进入腊月之后,郭志贵得了上峰命令,带领五十名火枪手,被论调入运粮队,负责粮草押运。

贾琏也被借调入运粮队,担任粮草提运清点掌记之事,两个昔年同府渊源之人,再次碰到一起。

大雪连天之时,长途粮草提运,可是一件苦差事,好在辽东镇非在战时,粮草供给并不紧迫。

军粮提运时间宽裕,郭志贵和贾琏只要按部就班,便能轻松完成运粮之责,只是途中吃些风雪罢了。

……

等到了午时,郭志贵率领车队抵达东堽镇,车队兵卒横穿过镇子,去往镇北兵营驻扎山谷。

三十辆运粮大车,两百多名护粮骑兵,声势颇为不小,引起了镇上许多人关注。

当队伍快要走出镇子,靠近镇北边缘一件炭铺,走出个青年男子,体型壮实,相貌普通。

他身上穿着粗布棉袄,双手沾满漆黑碳灰,显得毫不起眼,望着穿过镇子大队粮车,眼神微微闪烁。

炭铺旁边是一家布庄,店掌柜是个中年男子,衣裳锦绣,眼神精明,此时也走出铺面看热闹。

笑道:「孙老板,这运粮队人马排场不小,不知是那处边镇来的。

这些运粮大兵返程之时,必定要购买大批成炭,用来路上造访取暖,孙老板又要大赚一笔。

要说还是孙老板有眼光,看准东堽镇临近军囤,卡着这当口做炭火生意。

你这间炭铺新开不到一月,比我十多年的布庄,生意还要红火许多,这赚钱的路子叫人佩服。」

孙老板笑道:「林掌柜过奖了,我这也是截风头的生意,趁这一波风头,赚些顺风银子。

这镇子四周林子密布,镇上人家都自己砍柴烧炭。

那家会花银子买我的成炭,我也就靠当兵的吃口饱饭罢了。」

孙老板一脸笑容,随口和布庄掌柜闲聊,但眼睛的馀光,半刻没离开运粮队伍。

一直到运粮队走出镇子,进入北向那处军囤山谷,孙老板才若无其事走回店铺……(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