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 233【大学士】(1 / 2)

加入书签

第234章 233【大学士】

皇城,御书房。

大燕天子姜宸坐在御案之后,手里拿着一封奏章,靖安司都统韩佥肃立堂下,禀道:「陛下,根据叶庆查到的消息来看,江南济民堂背后确实隐藏着一股妖教乱党势力,而今臣已给叶庆增派得力人手,让其协助扬州同知薛淮追查此案。」

天子眼中闪过一抹冷意。

历朝历代都不会缺少这种痴心妄想的乱党,大燕亦不例外,但是真正察觉这股势力的存在,依旧令天子恼怒不已。

这种乱党和贪官污吏截然不同,后者虽然会让百姓深受其害,但从根本上来说,贪官污吏的行径都有迹可循,而那些乱党一心只想着颠覆江山社稷,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法以常理推断。

「此事必须彻查。」

天子沉声道:「但是你要避免打草惊蛇,尤其是在抓住核心人物之前,切勿闹得满城风雨。薛淮这一次做得很好,从瓦解对方内部势力入手,这样就不会引起朝野震荡,你让下面的人好生配合。」

韩佥肃然道:「臣遵旨。」

「你先退下罢。」

天子放下薛淮呈上的奏章,在韩佥行礼退下之后,看向御书房内站着的那位中年文官,缓缓道:「沈卿如何看待此事?」

沈望早在半个时辰前便奉召入宫,天子召他主要是为了询问宫殿修缮一事,刚好韩佥带着江南急报入宫禀奏,沈望原本想要暂避,但是天子硬要他留下旁听,由此可见如今天子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沈望思忖片刻,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案凶险处有三。其一,乱党以悬壶济世之名,暗行裹挟民心之实,此乃民怨蓄渊,较之贪官酷吏之祸,其势更沉丶其发更猛。其二,据靖安司所报,乱党勾结地方官员,假借善名聚势,此等根植膏肓之举,不啻于附骨之疽,非雷霆手段断难除根。其三,乱党势力恐已悄然渗入运河命脉,如此则不限于江南一隅,更在动摇国本觊觎神器。」

天子的脸色愈发凝重,沈望通过方才韩佥的奏报,很快便梳理出乱党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

沈望见状便冷静地说道:「然陛下所言甚是,薛淮之应对犹如对症良药。对付此等潜藏乱党,理当步步为营,通过不断削其羽翼而迫使其浮于水面,万不可大张旗鼓自乱阵脚。在臣看来,乱党的威胁在于藏在暗处,只要挑断他们的脉络,揪出一点继而按图索骥,便可使其满盘错乱。」

「善。」

天子的眉眼逐渐舒展,他最欣赏沈望的地方便是这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稳。

望着中年文官沉静的面色,天子微微一笑道:「朕想起一桩传闻。近来朝野之间多有议论,言及沈卿功勋卓着,当以工部衙门所托之重,入枢机为朕分忧,不知沈卿可有此意愿?」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问询,实则重逾千斤。

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几乎是每个文官毕生所求的顶点。

而今天子亲自挑明,显然是偏向于认可沈望的功绩和能力。

但沈望并未表现出狂喜之色,他对天子深深一揖,恭谨地说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陛下垂问令臣惶恐万分。臣出身寒微,蒙陛下不弃,委以工部重任,已是感念至深,常思竭驽钝以报陛下隆恩。入阁一事,非臣之才力所能及,亦非臣所敢觊觎妄求之地。」

这番应答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沈望内心作何想法,他都必须给出这样的态度,这是为臣之道的标准。

天子亦不着急,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位寄予厚望的重臣,只温言道:「沈卿莫非不愿入阁?」

沈望缓缓直起身,继续答道:「陛下若有驱使,臣不敢辞。臣身居工部,唯知恪守本分,务求将宫闱营造丶水利工事丶百工巧技诸端处置妥当,以不负皇恩。至于阁辅之重任,此乃治国之经纬,定鼎之权衡,非大材大德者不能胜任。臣虽愚钝,亦深知其中千钧之重,绝不敢妄自尊大。臣之所志唯在实务,愿为一枚铺路之石,只求实务有成,便不负此生矣!」

听到这段恳切朴实的奏对,天子不禁满怀感触轻声一叹。

沈望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不会违逆圣意强行推辞,但从本心而论,他入仕所愿便是为大燕江山社稷鞠躬尽瘁。

「卿之心意,朕知晓了。」

天子给出简短的回应,御书房内的氛围显得更加和谐。

他端起茶盏轻呷一口,目光飘向墙上悬挂的巨幅《江山万里图》,状似不经意地开口道:「如今诸皇子渐长,行事风格不尽相同,亦各有优劣。卿素来眼光如炬,朕倒想听听,以卿观之,诸皇子性情如何?」

沈望心头一凛。

品评皇子历来是朝堂大忌,天子主动垂询某位大臣对皇子的看法,既是信任也是重如山岳的压力和试探。

他的回答若稍有差池,得罪某位皇子甚至卷入储位之争,便是万劫不复。

但是他又不能保持沉默。

当下御书房内除了君臣二人,便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曾敏,这种场合沈望根本没有装傻充愣的馀地。

天子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难度,若是此刻站在面前的是其他重臣,他根本不会提及此事。

沈望乃是朝野公认的清流领袖,入仕近三十年一直践行清正之道,故此天子便想看看他的内心——并非是因为他这一两年内将要入阁之事,仅仅一个阁臣还不至于让天子如此刁难,而是看他能否担得起未来的首辅之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