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178:韩三坪:我要搞新北影!(1 / 2)
第180章 178:韩三坪:我要搞新北影!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京城。
空气中的躁动与文化领域的喧嚣交织在一起。
就在《快乐女声》的馀热和张伯芝现象引发的讨论尚未完全平息之际,一则来自上层丶影响更为深远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部炸响。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被改组为更为人熟知的「总局」。
这一变动,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改,更意味着管理体制丶职能划分的深刻调整,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原有的部分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而总局则将更侧重于行业的宏观管理丶政策制定和内容监管。
消息传来,系统内各单位反应各异,有观望,有揣测,更有嗅觉敏锐者,从中嗅到了新一轮改革与布局的机遇。
在这新旧体制转换的微妙时刻,一次由广电系统内核心电影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丶旨在「畅谈未来改革发展」的内部研讨会,在京郊某处不显山露水的会议中心举行。
与会者囊括了各大电影制片厂丶省级电影公司以及新成立的总局相关司局的负责人。
会场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清楚,这既是对过去两年的总结,也可能决定着未来资源的流向和格局的划分。
北影厂厂长韩三坪自然是会场焦点之一。
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坐在标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席位后,气度沉凝。
在过去两年里,他领导下的北影厂,凭藉与王盛深度绑定的盛影传媒,通过婚庆录像丶电视电影丶影院大片乃至选秀节目,完成了一场令人瞠目的逆袭,从一个需要上级拨款丶职工子弟就业都成问题的老牌国营厂,一跃成为全国电影系统内经济效益最好丶市场活力最强的单位之一。
会议进行到各单位负责人发言环节。
轮到韩三坪时,他稳步走上发言席,调整了一下话筒。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与朱泳德丶中国电影公司老总佟刚等熟识或暗含较量的对手目光短暂相接,也看到了许多来自地方电影厂代表眼中混杂着羡慕丶好奇乃至一丝嫉妒的情绪。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韩三坪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很高兴能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电影事业的未来。首先,我代表京城电影制片厂,简单汇报一下我们近两年的工作情况与一些粗浅的思考。」
他并未拿出厚厚一迭稿纸,而是凭藉清晰的记忆和数据,开始了他的陈述。
「过去的两年,对北影厂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年,是摸着石头过河丶大胆探索的两年。」
韩三坪开门见山:「在部里……哦,现在应该说是总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尝试。」
他首先提到了引发最初关注的「影像记忆业务」。
「这项由我厂职工子弟王盛同志率先发起并市场化运营的业务,截至目前,已成功拓展至津城丶冀省,形成稳定的『两地一省』市场格局。
仅1997年度,该项目就实现净利润超过两千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分红模式,让早期支持项目的职工家庭分享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极大地凝聚了人心。」
接着,他谈到了电视电影。
「依托『电影厂联盟』的平台,我们联合三十馀家兄弟单位,开发了『周末影院』电视电影栏目。采用低成本丶短周期丶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至今已成功制作并播出包括《疯狂的彩票》丶《婚纱》在内的『开年八剑』等数百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全国数百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去年相关业务为北影厂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三亿元,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锻炼了一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丶熟悉类型片制作的年轻团队,为我们后续进军影院大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影院大片,他自然提到了《30天》。
「这部由我厂与紫禁城影业联合出品,盛影传媒承制,王盛同志担任总制片的贺岁喜剧,在全国同仁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九千一百九十六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个数字,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也验证了分帐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撬开了僵化的发行体系,探索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制片丶发行丶放映新模式。」
他还简要提及了在动画丶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的布局,如与北电合作的《虹猫蓝兔三千问》动画项目,光线传媒的《快乐女声》和《京港爱情线》。
「综上所述,」
韩三坪总结道:「通过这两年多元化丶市场化的探索,北影厂目前已经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现金流的健康循环。
↑返回顶部↑